生意淡,有人提前“逃離”

  李慧也是老龍山商戶,在龍山商業街干了七八年,主要經營女士飾品。跟宋冠紅不同,李慧在2017年6月就搬離了龍山商業街。“主要是生意不好做了,客流量越來越小。”

  李慧說,她剛去龍山商業街的時候,想租個鋪面得花高價,當時的生意也確實紅火。后來受交通和電商的影響,生意越來越淡,一連幾天不開張也是常事。

  “樹挪死,人挪活。”李慧決定離開。在考察了幾處商業街后,李慧選擇了鴻浩璽珠寶精品服裝街。

  “這里店鋪租金價位合適,交通也很便利,顧客來這逛街比去龍山方便多了。”李慧說。搬出龍山商業街后,她的生意也明顯好轉。

  而王淑芝的“絕版鞋”店在島城服裝圈幾乎是無人不知,跟李慧一樣,王淑芝也是去年年中就從龍山商業街搬出來了。她的理由更加充分,身體受不了。

  原來,龍山商業街處于半地下,長年濕氣重,十多年的經營讓王淑芝患上了關節疾病,天氣再好只要一進商城關節就難受。“一直想走,但又怕丟了回頭客,后來正好合同也到期了,一咬牙就搬出來了。”

  有壓力,他們進軍“朋友圈”

  易地經營半年多,銷售業績證明了當初的決定是對的。

  跟宋冠紅一樣,十多年的“龍山”生涯讓王淑芝也積累了大批忠實擁躉。為了加強聯絡,她幾乎跟每個顧客都加了微信好友,還建了群。只要有新款上市、活動促銷的信息,她都會第一時間發到群里。群友平時看到喜歡的款式,把圖片發到群里,王淑芝也會想辦法去廠家設計。還有些年輕客戶不愿出門,王淑芝就和她們線上交易,然后把商品快遞過去。

  “新店裝修的時候就在群里發信息,朋友圈也一直更新照片,到了開業的時候,一大批回頭客來照顧生意,這次搬家,客源幾乎是零損失,還吸引了不少新顧客。”王淑芝說。更重要的是,她搬到鴻浩璽珠寶精品服裝街這半年多,關節病明顯好轉,也比之前胖了一些。

  就在個體服裝店想方設法抵御服裝“寒冬”侵襲時,一些比較活絡的店家也開始嘗試在網上開店。然而一番嘗試后,很多習慣了線下經營的人們發現,線上開店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還得承擔越來越高的運營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微信群、微信朋友圈成了他們觸網的利器。

  記者探訪發現,在中山商城、臺東等實體小店聚集的地方,很多商家都在店內醒目位置掛上微信二維碼,掃碼加好友后還會有折扣或者小贈品。

  這樣的做法確實給很多實體服裝店吸引了一部分回頭客,還有不少不愛逛街的年輕人,在微信上看到上新款服裝后就會直接到店里拿貨,或者讓老板發快遞。同時,通過微信交流,個體服裝店老板能了解顧客的需求,進貨更有針對性。

  ■思考 實體小店“淘”出一片天

  在如今與集吃喝玩樂于一體的商業綜合體和互聯網電商的商業競爭中,各種商業街的實體小店生存尤為艱難。

  “我眼光還算比較時髦,進貨的渠道也多,我選的衣服都符合現代都市女性的審美,生意一直還算不錯,基本不存在大量壓貨的情況。”王女士是中山路一家外貿服裝店的老板娘。她說盡管如此,自從電商盛行、顧客消費習慣改變后,她也明顯感覺到經營壓力。為了使店面再創輝煌,她也想了不少招,包括找朋友從國外進品牌服裝尾貨、建顧客群等,但始終不見太大起色。

  與王老板一樣,很多個體小店老板都有同樣感受。為了使資金流動起來,不少服裝店搭上了換季、節日等快車,以大清倉、低折扣來進行促銷,雖然服裝出貨快,但只能賺個辛苦錢。

  青島鴻浩璽珠寶精品服裝街負責人馮永正向記者坦言,自己從了幾十年商,眼下青島這些大大小小的商業街確實壓力很大。但是他也認為,盡管受到綜合體和電商的夾擊,那些經營有道的商家依然可以活下去,甚至活得很好。

  馮永正認為,實體小店有大商場和電商不具備的優勢。首先與電商相比,實體店商品看得見摸得著、老板不會突然消失,商品質量更有保障;與大商場相比,同樣的東西,小店價格要便宜得多,隨著電商門檻的日益抬高,現在很多實體店的商品價格比網店還要便宜。

  另外,實體小店能滿足消費者逛街“淘”東西的心理需求。“大商場全是統一品牌的商品,款式都一樣,網上更不用說了,一個爆款幾乎所有店都賣。但是這些街頭的小店,上什么款式進什么貨全憑老板自己判斷,顧客在逛的時候隨時都能發現一些驚喜。”馮永正說。

  “電商發展也有十多年了,商業綜合體也越來越高大上了,但是我的顧客還是會到我這個實體小店來逛逛,因為在這里,顧客不僅能買到稱心如意的東西,還能收獲幾十年不變的朋友。”宋冠紅說。

來源:半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