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市中區英雄山風景區里的一處露天空地上,有一處市民用水泥塊、“二手”滑輪等簡易器材建成的“健身館”。近二百平方米的地方,密集地擺放著幾十件健身器材,每天有近百人前來健身,其中多為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濟南市革命烈士陵園工作人員表示,每年都有救護車多次上山接傷者,工作人員也曾多次向健身者提倡安全、文明健身。

混凝土加鐵棍制成簡易杠鈴
今年63歲的王平(化名)是健身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年輕時,他曾熱衷于健身,“在結婚生子后,就放下了,平時就和朋友一起在景區里鍛煉。”王平說,他們是在“健身館”北邊的一塊空地上健身,“但是那里植被少,比較曬,健身者就轉移了場地。”
“幾年前,因為要照顧生病的母親,我就沒再來。”王平告訴記者,2016年,他的母親去世,退休后的他重新到山上找以前的朋友。
王平告訴記者,每天早上6點多,他在吃過早飯后,坐二十多分鐘的公交車到“健身館”鍛煉,“隨身帶著一瓶水和一包牛奶,每天鍛煉兩個小時。”
“2016年,我來健身的時候,還沒有這么多健身器材。”王平說,最早的一批是用水泥、鐵棍制成的杠鈴等簡易器材,“一位發起人的親戚開了一家混凝土攪拌場,他們做了一些模子,然后把混凝土倒進模子加上杠桿就做成了這些杠鈴以及啞鈴。”

健身者多為中老年人
早上7點多,“健身館”里已經擠滿了前來健身的市民,“有的人在凌晨四五點鐘就來了,很多人鍛煉完回到家還要給家人做飯,接送孩子。”王平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前來健身的市民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偶爾會有過路的年輕人上前嘗試。王平告訴記者,熱鬧的現場氣氛也是“健身館”人氣旺的重要原因之一,“退休之后,在家悶得慌,出來鍛煉的同時還能跟朋友說說話。”
今年55歲的吳先生是發起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幾個朋友一起組織籌建了這個“健身館”,“最早這里是一個坑,我們幾個人拉了幾車沙子墊平后弄了一些健身器材。”
吳先生告訴記者,最初的器材比較少,“后來,我們通過籌資的方式,購買了一些零件,組裝成了這些健身器材。”

烈士陵園:
提倡安全、文明健身
記者在“健身館”看到,一塊寫有“警告”內容的木牌掛在一棵樹上,上面寫有“全民健身,愛護器材,兒童勿動,傷者自負”的內容,落款為山友協會。
濟南市革命烈士陵園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關于市民自發在周邊建健身場地鍛煉一事,他們“曾多次勸導”,“但是市民都已經習慣在這里鍛煉了。希望健身者注意安全健身、文明健身。之前救護車每年都會往山上開好幾次。”他還表示,對健身場地里的亂搭亂建物品和泡沫墊等易燃物品,進行了集中清理。
來源: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