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6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心區和引爆區設計公示,這塊要地,是泉城走向世界的創智之芯。16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心區與引爆區城市設計》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及其官方微信進行社會公示與征求意見。先行區中心區和引爆區未來長啥樣,從中可以看得更細。

  16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心區和引爆區設計公示,這塊要地,是泉城走向世界的創智之芯。

  16日,《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心區與引爆區城市設計》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及其官方微信進行社會公示與征求意見。先行區中心區和引爆區未來長啥樣,從中可以看得更細。

  齊魯晚報記者 王皇 劉飛躍 

  南部匯聚

  頂尖科研機構與企業

  記者從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了解到,該城市設計由瑞典SWECO集團、中規院做出,為了確保城市設計能體現“國際標準、世界眼光、山東優勢、泉城特色”的要求,在編制規劃過程中就采取了“國際隊”+“國家隊”+“本地隊”三支隊伍聯合作業的模式。城市設計是在總體規劃的框架下,對包括城市整體面貌、未來發展、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的細化設計。記者了解到,城市設計還需要再經濟南市的審批后,才能最終成為先行區的規劃內容,成為先行區建設的藍圖細節。

  該城市設計顯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中心區,即大橋組團,規劃范圍約51平方公里,強調宏觀功能格局與系統構建。備受關注的引爆區則在中心區南部,規劃范圍約14平方公里,強調空間場所的營造,與微觀實施緊密結合。 

  該城市設計的目標定位是讓先行區中心區成為泉城走向世界的創智之芯。突出生態綠心,新舊動能轉換下的創新、以人為本和泉城魅力彰顯下的自信。

  破解城市病

  打造科創龍頭

  先行區中心區和引爆區將是韌性城、創智核、文化圈和人民園。目前黃河南岸的濟南市中心城區和很多其他城市一樣,需要面對空氣污染、水污染、道路擁堵、城市擁擠等城市病,而先行區中心區和引爆區則強調生態優先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解決城市病等城市壓力;同時,在功能布局上,則要解決城市發展的動力問題,凝聚龍頭引領服務綜合的創智核。

  中心區將建立“中軸延展、鵲華雙軸、聯動黃河、納野為芯”的空間結構。“中軸延展”指延續南北向城市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泰山、經老城中心、北湖次中心向北到先行區中心區城市中心。在此前公示的先行區總體規劃草案中,這是一套齊魯文化軸和泉城特色風貌軸,蘊含一山一水一圣人的齊魯文化和濟南山泉湖河城的特色風貌。“鵲華雙軸”則是以新北站區域為核心,向鵲華兩山延伸的兩條次軸。“聯動黃河”是中心區南部以組團化布局向黃河畔滲透。“納野為芯”則是鵲華雙軸間的綠野空間將納為城市綠心。

  在功能布局上,先行區中心區的發展將依托中心區南部的創智綠野,匯聚頂尖科研機構與企業,打造科技創新的龍頭;依托中心軸線、鵲華雙軸和公共交通走廊,建設創新與公共服務廊道;依托南部城市陽臺,與黃河、鵲華積極互動,形成文化交往平臺;依托藍綠生態景觀和鄉村地帶,建立生態建設高地。

  生態先行藍綠為底

  全面推廣海綿城市

  先行區中心區在黃河以北降雨量多、地勢更低洼的區域,這使得在城市設計時,如何排水成為該城市設計中的重要內容。中心區的眾多河流、湖泊、水庫等藍色空間將與綠化融合,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出發點,疊合藍綠空間、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豎向規劃,形成中心區藍綠縱橫、網絡共生的藍綠結構。

  貫徹海綿城市理念,提高防澇能力,加強雨水利用,結合藍綠結構和場地豎向,建立全局覆蓋的雨水排放與滯留空間。在雨水處理廊道中,平常水位水面率較低,大部分地面成為生態休閑空間;降雨期間,局部地區淹沒,臨時儲存雨水;暴雨期間水面率達到最高,但能保證周邊安全。

  公共服務設施

  均等全覆蓋

  從公示的中心區道路分級規劃圖看,相比快速路、一般性主干路和結構性主干路,中心區的次干路和支路密得多。中心區將建立快達慢行的交通網絡,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與慢行交通。同時建立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格局,遵循小街區密路網的設計理念,建立適合慢行的街道空間。

  在此基礎上,中心區則能實現三個8分鐘的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圈(步行8分鐘、騎行8分鐘、軌道8分鐘),形成鄰里級、街道級、城市級三個層級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市政設施系統的設計則單元化,引入城市資源管理中心和中小型市政綜合體的新模式。

  在中心區南部的引爆區則是先行區中心區的創新動力極核,將成為無界交融的未來空間,擺脫功能限制,通過建筑框架+模塊定制,未來80%的城市功能可以在同一建筑內解決。

  該設計還根據未來引爆區的發展給出了公服中心空間、科技研發空間、創新產業空間、復合居住空間等不同的典型空間類型引導。比如在復合居住空間上,就提到最大化增加南向居住空間,增加組團中心開敞綠地。而在創新創業空間上,則提出高層建筑朝向景觀布局以獲得更好的視覺景觀。(來源: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