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看過《延禧攻略》,
好像與周邊小伙伴都沒話題可聊了呢。
這部刷屏的宮斗劇,
劇情各種過癮各種虐,
小編熬夜追劇停不下來~

乾隆為了向瓔珞示好,賞賜了自己珍藏的《鵲華秋色圖》,沒想輾轉到了太后的手里。 辛苦熬夜追劇,突然在劇中看到咱濟南的美圖,可以說非常親切了。劇中太后非常喜歡的這幅“濟南美圖”不正是元代趙孟頫的傳世佳作《鵲華秋色》!!!
《鵲華秋色圖》什么來歷?
元貞元年十二月,趙孟頫畫了一幅大畫,取名《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當時的齊州,也就是現在的濟南城北的秀麗山水——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秋景,畫境清曠恬淡,表現出恬靜而悠閑的田園風味。

《鵲華秋色圖》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和濟南有關的最有價值的畫作和藝術品,亦成為濟南的代名詞。提起這幅畫,人們自然就能想到濟南。
借由“鵲華秋色”,跟隨小編來看看歷史上圈粉無數文人墨客的濟南山水美景吧!
《鵲華秋色圖》中的濟南古韻

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詩人。在濟南三年間,府事清儉,政聲頗好,公務之余,游覽山川名泉,對山水河湖泉皆有、具有濃郁江南水鄉風光的濟南非常喜愛,留下了許多贊詠濟南山水風光的詩詞和畫作。


他精心描畫鵲山和華山風光的《鵲華秋色圖》,就是他詩與畫的代表作。從他在《鵲華秋色圖》上的題跋就可了解到,這幅畫是趙孟頫在任滿濟南路總管府事、奉召進京又稱病辭官回到故鄉吳興后,為好友周密所作。


《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山東省濟南市北郊鵲山和華山一帶的風景。畫中平川有濕地,紅樹兼蘆荻,顯出秋色景象。鵲山下房舍隱現,畫左右皆有漁舟,是為漁舟唱晚。綠蔭叢中,兩山拔地而起,一山峻峭,一山平緩,二山遙遙相對。

特別是右側華山孤峰挺拔若刺天。青崖翠坡,望同如黛。河中的木舟,河畔的蘆葦,樹叢中的茅舍,曬網的漁翁,啃草的山羊,田野深處隱約可見的高粱,夾在青松中樹葉經霜已變黃變紅乃至幾乎光禿的落木……自然質樸,悠遠寧靜,野趣盎然。

史載,乾隆皇帝對《鵲華秋色》情有獨鐘,曾經在畫作上題跋九則,鈐印眾多,就連畫作上的“鵲華秋色”款識,也是他的御筆題寫。
鵲華秋色屬于濟南的獨一無二


《鵲華秋色圖》中所描繪的獨特的濟南黃河景觀,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只屬于濟南的一筆巨大的歷史文化財富。



位于濟南黃河的建邦大橋,如同展開大翅的雄鷹,高聳的三座扇形索塔,暗含此處是黃河、濟水、大清河三河匯流之地,承載了更多的歷史印記。



說起《鵲華秋色》,人們大都知道這是趙孟頫的畫作,可是,說起他的《趵突泉》詩作,即便是很多濟南人也有所不知。

趙孟頫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
谷虛久恐元氣泄,歲旱不愁東海枯。
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
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性孤。


詩文用傳神、生動、別致、夸張的比喻,形象逼真地描繪出“趵突”奇觀的壯美氣勢。同時,還兼及贊美了大明湖和華山,抒發了對濟南山水的喜愛之情。在歷代文人數百篇吟誦趵突泉的詩文中,這首詩當屬最佳之作。其中的“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更是膾炙人口,被當作楹聯刻在了趵突泉畔,濼源堂門前的廊柱上。


歷史記載中,乾隆與富察皇后確實是真愛。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與富察皇后前往山東巡視,他們執手走過濟南,登過泰山,駐蹕過靈巖……富察皇后卻在途中因病而薨。此后濟南也成了乾隆永遠的傷心地,多次南巡都不入。

這一世,你我輪回流轉,再去走一遭富察與乾隆游過的濟南。看看當年皇帝都在濟南哪些地方留下過足跡。


在這次東巡中,乾隆和皇后途徑濟南,游歷了大明湖,登上了鵲華橋。當時鵲華橋是濟南的著名古橋,東西向橫陳于百花洲與大明湖之間。橋上北眺,可見近處明湖荷柳爭輝,畫舫往來,遠處西有鵲山側臥,東有華山聳立,二山遙遙相對,田野平疇,房屋茅舍,皆朦朧隱現于煙雨之中。

乾隆觸景生情寫道:“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架鵲橋?”乾隆寫完此詩后不久,富察皇后便在歸途逝世,他認為是寫這首詩,招來的不詳,后悔不該亂用銀河鵲橋的典故。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趙孟頫為濟南留下了亮麗的文化名片。他手書真跡的《趵突泉》和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如今都被收藏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將這世事種種凝練成最美的一幅畫,
如這鵲華秋色圖,
點滴間都是恢弘之作。
攝影:王嘯,諸葛在山東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來源:濟南市旅游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