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北京9月20日訊(特派記者 孫杰 樊思思 趙洪棟) 濰坊楊家埠年畫、曹州面人、山東古箏樂、東明糧畫……20日上午,在外交部藍廳,山東四位非遺傳人的現場表演吸引了眾多中外嘉賓的目光。上午9點半,外交部山東全球推介活動主題推介即將在這里啟幕。

非遺傳人韓國瑞正在制作東明糧畫非遺傳人韓國瑞正在制作東明糧畫

  “我捏了40多年了,我們菏澤穆李村是天下面塑第一村,全村2000多名男女老少幾乎都會這個?!眹壹壏沁z項目、菏澤面塑傳承人穆緒建一邊現場制作面人,一邊向大家講述這項非遺“絕活”的傳承故事。曹州面人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古曹州三絕“牡丹、面人和耿餅”之一,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在楊家埠年畫展位前,非遺傳承人楊乃東正將一張白紙平鋪在提前雕刻好的木版上。眼前的武門神、福字燈、金童子等惟妙惟肖的年畫,都出自這位濰坊楊家埠和興永畫店第十三代傳人之手,他曾代表山東參加上海世博會展演,并赴法國、埃及、澳大利亞進行交流。楊家埠木版年畫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流傳于山東省濰坊市楊家埠的一種民間版畫,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和與其齊名的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不同,楊家埠木版年畫采用木版套印的制作形式進行年畫生產,制作工藝別具特色。

  緊挨著年畫展位的是東明糧畫。由非遺傳人韓國瑞創作的一幅幅“糧食畫”,吸引了不少中外嘉賓駐足觀看。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不同,這些糧畫由谷子、芝麻、小米、玉米、紅玉米、黃豆瓣、蠶豆、黑豆、紅豆、花種子等材料制作而成。東明糧畫制作技藝是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是巧妙利用各種糧食種子的自然形狀和顏色,經過防腐防蟲處理后,精心拼粘,創作而成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畫,一般以書法、山水、花鳥、人物和吉祥圖案為主,具有“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美好寓意。

  除了非遺視覺盛宴,現場宛轉悠揚的古箏曲聲始終縈繞在嘉賓們耳旁。《高山流水》等一曲曲古箏演奏都是出自山東菏澤古箏名家祝妍芳之手。山東古箏樂是中國古箏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華麗柔美、剛勁明亮、音韻濃郁的藝術特點,在全國各箏派中具有鮮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