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好的“領頭羊”很關鍵,近年來我省涌現出了很多優秀帶頭人。曹縣一些村在黨支部帶領下發展農村電商,帶動農民增收(左圖)。蘭陵縣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帶領村里建起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右圖)。

  □ 本報記者 李子路 張國棟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推進鄉村振興,選出一個好的村支部書記很關鍵。

  當前,農村人才外流是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突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出一位好的村支部書記,成為一道難題。一位省直部門負責人說:“我省曾興起過一個能人回村治理的熱潮,但是后來幾年逐漸淡了下來。”而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尤其是人才振興、組織振興被擺上重要位置,能人回村又開始多起來。

  今年8月,鄄城縣葵堌堆村旅游莊園的早熟葡萄上市了,因為上市時間提前了一個月,價格一路走好,每畝收入一萬多元。地還是那些地,收益大大增長,是因為村里來了個懂經營的帶頭人。2014年,在外經營企業的盧景生回家鄉當了村主任。當時的葵堌堆村還是省級扶貧工作重點村,是個沒有經營收入、沒有集體資產、沒有集體土地的“三無村”。盧景生回村后,提出了“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村子”的思路,打造以城市近郊游為主的田園式生態鄉村。

  整理閑散土地、推平村頭荒地、流轉土地,種果樹、搞采摘、打品牌、興建光伏項目……村集體有了收入,修路、改電、建廣場,村里的環境也大變樣。短短三年,葵堌堆村就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6年,盧景生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2017年,葵堌堆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如今,180多位村民在村內實現了就業。

  在菏澤,淘寶村多,農村電商發展快。曹縣大集鎮丁樓村黨支部書記任慶生自己開淘寶店掙了錢,還帶領大家發展“農村淘寶”。目前,丁樓村注冊的公司有50多家,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將近20家。以前,丁樓村的小伙訂婚難;這兩年,一說是丁樓村的小伙要訂婚,女方都不去家里看,只要看小伙子就行了。

  能人回村的路子能否走通,請什么樣的能人回來是一個關鍵問題。記者采訪的省市縣有關負責同志總結說,大致包括以下幾類人:一是小有成就的企業老板,二是優秀的退役軍人,三是干勁十足的大學生。

  鄒城市鋼山街道后八里溝村黨委書記宋偉就是優秀退役軍人的代表。宋偉身上最吸引記者的,就是一股子精氣神。1998年退役回到家中,宋偉從苦勞力干到包工頭,逐步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2004年村委會換屆選舉,村里許多老黨員和村民找到宋偉,勸他回村當書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面對父老鄉親的期待,既然回來了,就要實實在在干出點事來。”宋偉記不清跟黨員座談過多少次,還向在外經商人士取經,挨家挨戶了解情況,根據村里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以孝治村、以德育人、以產業強村”的發展思路。現在,后八里溝村集體固定資產超過35億元。

  能人可以從外面請,也可以是本地土生土長的人才。但有一點萬變不離其宗——領頭羊,領頭羊,關鍵在“領頭”。如何領好頭?鄄城縣董口鎮軍屯村黨支部書記張兆江的理解就是——啥事第一個干。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2014年走馬上任的張兆江,面對的是村里到處臟亂差的狀況,垃圾成堆、蚊蠅亂飛,雜物阻塞道路,下水不暢。“換屆選舉承諾了的事就要兌現。”于是,張兆江帶頭“自掃門前雪”,不僅路面沒有雜物,自家院內也干凈整潔。看到村支書帶頭,黨員、干部、村民也紛紛加入進來。記者去采訪時,張兆江自信地說:“我們這個村,你們隨便看。”

  有了底氣,才能出業績。底氣從哪來?關鍵得靠本事說話。而本事,都是從實踐中來。農村養老一直是個難題,五蓮縣紅泥崖村黨支部書記張守英認為,對失能半失能老人來說,單純經濟上的幫扶,并不能很好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她摸索創辦的互助養老服務站,聘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照顧村里失能半失能老人。1個貧困婦女照顧3戶老人,工資由村里出。紅泥崖村的互助養老模式除了幫助困難老人解決基本生活,還給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找到一條就業渠道。

  無論是“外來和尚好念經”,還是“自己人治理自己村”,提高“領頭羊”的工作能力都是重要命題。在采訪中,一些村支部書記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考察學習的重要性。2014年,盧景生赴蘇州學習,看到了當地農村土地集約利用的經驗,于是就有了回村整合閑置土地發展種植采摘的想法。張兆江在杭州看到了美麗鄉村建設帶來經濟效益的先進經驗,回村以后大力整治環境。宋偉帶著黨員、村民代表外出求教,多次拜訪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把取得的真經帶回來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我省就有很多優秀村支部書記代表,為什么不能多向他們學習呢?”一位市組織部門負責同志說,我省涌現出的不少典型人物,像王傳喜、耿遵珠、高淑貞等,都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下一步,應在這方面下功夫,加強對村支書的培訓,提供更多實踐經驗,讓村支書感到更接地氣、能用得上。

  發軔于山東的“第一書記”幫包貧困村,對農村“領頭羊”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5年來,山東各級共選派4萬多名第一書記進農村,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通過帶班子、攏人心、抓制度,為幫包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其中第二輪第一書記共幫助調整村黨組織書記1136名,新發展黨員8653名,培養后備干部17697名。今年9月,省直部門又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助力鄉村振興是其重要內容。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