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華秋實,四個月前在全國多地試種的青島“海水稻”迎來收獲季節。今天15時許,在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的濱海小流域鹽堿地,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開鐮收割,現場測評畝產達到261.39公斤。這標志著“海水稻”在這片鹽堿地上的大田試種取得初步成功,也意味著以城陽區桃源河畔為代表的濱海小流域鹽堿地經改造可變為良田。
今年5月28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在城陽區濱海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啟動“中華拓荒人計劃”。當天,喀什岳普湖、黑龍江大慶、東營軍馬場、青島城陽、浙江溫州、陜西延安南泥灣等全國六處稻作改良試驗示范基地同時進行“海水稻”插秧,開展耐鹽堿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堿地稻作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范。
被納入首批“海水稻”大田試種試點的城陽區桃源河畔鹽堿地,曾是稻香十里的萬畝良田。上世紀60年代,受氣候等影響,河水漫堤,海水倒灌,導致該區域中度鹽堿化,土壤pH值達8.1,全鹽含量達到5.3‰以上,成為一片荒蕪之地。去年11月,城陽區上馬街道與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達成合作,在測定土壤養分、鹽堿度等指標后,采用“四維改良法”對鹽堿地進行改造,并決定挑選編號為“YC-1803”的耐鹽堿水稻品種進行試種。
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此次城陽測產采用人工收割的方式,現場完成收割、脫粒、稱重、去雜、水分測定等多道工序。來自青島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東營農科院和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等機構的七位專家組成的驗收小組,現場匯總所有數據后計算出畝產量。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種植運營部主任張明表示,下一步技術團隊將在區試和生產性試驗上繼續嘗試,爭取早日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力爭在2020年實現大面積推廣種植。城陽區濱海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項目負責人陳超表示,城陽區將沿桃源河兩岸打造稻作改良基地綜合配套產業園,一期計劃開工1000畝,主要包括數字展廳、實驗種植田等內容。
當天下午,與城陽區同步進行耐鹽堿水稻收割測產的還有黑龍江大慶基地、新疆喀什基地。其中,喀什基地畝產量為549公斤,大慶基地畝產量為210公斤。另據介紹,此前的9月28日,溫州蒼南、延安南泥灣兩處基地也已完成耐鹽堿水稻測產,畝產分別為175.5公斤、588公斤。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