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嚴肅問責“豆腐渣扶貧房”后,還需“扶”起民心

  近日,甘肅安定市委辦公室、安定市政府辦公室就安定區新集鄉田坪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房屋質量問題發出通報。

  通報指出,新集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存在選址程序不規范、項目違規申報、違規確定無資質的單位施工、相關責任人員失職失責、市區發改部門監管責任缺失、工程驗收弄虛作假、安居住房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等問題。共問責相關責任人員37人。

  這個結果的“前情”之一是,今年8月份,新京報報道了當地的扶貧新村,不少房屋的圍墻開裂嚴重,被村民們用吊著磨盤的樹干勉強支撐,有的房屋整間塌。有村民介紹,新村的房屋50%以上都開了大口子,住人的屋子裂開7厘米的多得是;還有已經坍塌的,人還沒搬進去,一間客廳、兩間臥室就徹底塌沒了。

  幾個月之后的問責,雖然來的有些晚,但是問責37人的力度,也體現出當地政府面對問題不敷衍塞責、激濁揚清的態度和決心,值得肯定。但是,問責之后,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在此次扶貧房事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仍然值得反思。

  用豆腐渣工程來扶貧,這不僅是對這項惠民工程的褻瀆,也是置貧困民眾的生命健康于不顧。 扶貧,扶的不僅僅是貧困,更是人心。扶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拮據,更是要在精神上注入“相信”和“自信”。面對千瘡百孔,寫滿了“敷衍”的安居住房,只會讓當地居民寒心,整日提心吊膽于房子什么時候會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淪為空談。

  ▲住戶陳彥在自己的危房前。 圖/新京報網▲住戶陳彥在自己的危房前。 圖/新京報網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不是某個人、某個部門的瀆職和腐敗,而是當地一次集體墮落引發的“坍塌式”責任事故。如通報指出的,工程從選址程序到項目申報,從施工建設到監督管理,再到工程驗收,幾乎填滿了“違規”和“失責”。換句話說,如果在所有工作中,能有一環堅守了標準和良知,“危房式”安居住房便不會拔地而起,更不會讓居民以“大無畏”的精神住進去。

  那么,問題也隨之而來,當工程質量被大打折扣,本該花在上面的扶貧資金去哪了,是不是存在“雁過拔毛”的現象,對于這些下意識就可以聯想到的問題,當地不可不察,也不可不查。

  要知道,來自當地村委會的說法是,易地搬遷項目總資金386萬元,包括國家撥款110萬,還有農戶每戶掏的1.5萬。本來農戶就是扶貧對象,如果連他們自己積攢下的錢都讓“扶貧項目”打了水漂,這簡直不是在扶貧,而是“坑貧”。

  在此前的報道中,還有一個細節:對于新村的問題,幾年來村民們不斷反映,上訪了很多次,都沒有解決。48戶人家,90%的人都加入了聯名上訪。如今,組織聯名上訪的人已經過世了,問題才得到重視和著手解決。這背后暴露出的民情反饋不通暢、低效率的問題,同樣令人心寒。

  顯然,這波問責過后,當地的扶貧搬遷項目還需重建,但更需要重建的,是人心。因此,當地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只是問責涉案官員,妥善安置相關村民,更需要改變官僚積習,真正把貧困民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及時傾聽并回應貧困民眾的吁求,才能挽回流失的公信,扶貧的同時也能“扶起”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