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大起來強起來優起來

  ——全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第一次現場觀摩會札記(上)

  11月26日至29日,全省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項目落地第一次現場觀摩會正式舉行,省領導、省直部門和各市負責人緊鑼密鼓、星夜兼程,實地觀摩了威海、煙臺、青島、濰坊4市20余個重點項目。

  總投資高達500億元的康得碳谷科技項目、全球技術含量最高的萬華聚氨酯產業鏈一體化—乙烯項目、集聚13個海洋科研院所的國家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項目、中國首家原創生物新藥獨角獸企業杰華生物醫藥生產基地……一路上,一個個高質量項目撲面而來,一位位企業家激情滿懷,讓人耳目一新、心中一震,深刻感受到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帶來的新亮點、新變化、新進展,充分反映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已經全面起勢。

  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

  觀摩項目多是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規模

  “新材料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5年以后,腳下的這片土地將超過日本的東麗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基地,預計年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稅收超過70億元。”11月26日,站在正在緊張調試的生產設備旁,康得集團董事長鐘玉信心十足。

  因為重量輕、強度大,碳纖維被譽為“材料之王”“黑色黃金”,廣泛應用于汽車、航空、風電等領域,市場潛力巨大,新能源新材料也是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打造的五個新興產業之一。位于榮成的康得碳谷科技項目堪稱其中的龍頭——項目占地6600畝,將建30條技術國際領先的高性能碳纖維自動化生產線,建成后年產高性能碳纖維突破6.6萬噸。與此同時,這個“巨無霸”還將帶動下游碳纖維復合材料生產企業集聚,未來幾年有望在威海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碳纖維產業集群。

  新興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記者在這次觀摩會上的一個突出感受,就是一批新興產業的重大項目正在山東加速落地。過去,我省新上項目大多是幾億元、十幾億元規模,而這次觀摩看到的項目,多是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規模。如海陽核電3、4號機組項目,總投資381億元;濰柴集團新能源氫燃料電池制造基地項目,總投資70億元……“這種規模和體量的新興產業項目,對一個地區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讓我們對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充滿信心。”泰安市委書記崔洪剛告訴記者。

  推動新興產業快成長,核心企業至關重要,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正明確主攻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心無旁騖攻主業,形成了強大的發展勢頭。

  “10年時間實現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我們濰柴人的口號就是‘不爭第一就是在混’,靠的就是‘一天當兩天半用’,我們將心無旁騖攻主業,加快重大項目落地,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堅守排頭兵不讓位。”在濰柴集團的產品展廳里,面對眾人目光,董事長譚旭光豪情壯志溢于言表。

  讓譚旭光自豪的,是濰柴正在全力推進的新能源氫燃料電池制造基地項目。這個項目是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定位是打造世界領先的氫燃料電池制造基地。為此,濰柴參股了全球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的領導者——加拿大巴拉德動力,成為其全球第一大股東,從事下一代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以及客車、商用車下一代燃料電池模組研發制造;還與德國博世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生產氫燃料電池及相關部件。譚旭光表示,未來5年,濰柴在建設新能源、新業態生態園方面投資將高達500億元。到2030年,濰柴的新能源業務將引領全球行業發展。

  傳統產業:提層次強實力

  拿出更大氣魄,動用更多資源,加快改造升級

  傳統產業是山東經濟的壓艙石,也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領域。在觀摩中記者發現,

  很多傳統行業企業已拿出更大氣魄,動用更多資源,加快改造升級,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對傳統制造企業而言,向新興產業轉型是巨大的跨越。從不敢去想,到懷揣夢想,再到夢想實現,更是一個艱難的路程。位于濰坊的豪邁集團,已經邁出關鍵性的步伐。20多年來,從普通小作坊,到擁有1萬多名員工的集團企業,豪邁集團保持了超過50%的年復合增長率。如今,這家從生產輪胎模具起家的企業,正大踏步邁進海洋工程裝備領域。

  豪邁集團董事長張恭運身穿與員工一樣的工作服,在生產線上侃侃而言。他介紹說,海工裝備領域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經過堅持不懈地探索努力,豪邁集團已經具備生產大型產品能力,為世界最大油田——伊拉克魯邁拉油田提供了脫水、脫氣等大型模塊。目前,企業正積極籌備建設海邊工廠,重點開發國內目前尚不具備制造能力的重大海工裝備、動力裝備關鍵零部件及功能單元。他預計,明年豪邁的海工裝備板塊將會實現爆發式增長。

  化工產業是山東的優勢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雄踞全國首位20余載,但因為安全環保隱患多,結構性過剩壓力大,這個“頂梁柱”也給全省帶來“心頭之痛”。在新舊動能轉換大潮的推動下,我省化工類企業向高端化、集群化、基地化、綠色化發展的勢頭明顯。

  11月26日傍晚,萬華集團正在建設的聚氨酯產業鏈一體化—乙烯項目給觀摩團一行留下了“高大上”的深刻印象。說其“大”,是因為項目總投資高達168億元,占地達2400畝。說其“高”“上”,是因為采用了國際最先進的工藝,結合萬華自主研發的環保法環氧丙烷/苯乙烯共氧化技術等,實現了高端聚烯烴產品的產業化,并打破了國際壟斷。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將極大增強我國在液化石油氣行業的議價權,使我省成為東亞最大的液化石油氣交易中心以及亞洲最大最全的聚氨酯和涂料原料基地,可帶動形成上千億元的產值。

  這種煉化一體的大規模生產模式,讓不少觀摩團代表為之驚嘆,并由此想到了地煉行業下一步的發展。當下,我省地煉行業雖然規模大,但絕大多數企業只是搞“來料加工”,以巨大的環境污染、安全隱患、土地消耗等為代價,賺了一點點加工費。來自東營、濱州等市的代表在現場就表示,將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相關部署,加快地煉行業的整合,助推我省建成4000萬噸的高端化工產業基地。

  動能轉換:找不足補短板

  標準不高后勁不足是發展攔路虎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之舉,事關山東長遠發展。觀摩會四天時間里,代表們邊看、邊想、邊議,不僅總結成功經驗,更突出問題意識,對標先進、環視周邊,為下一步發展出謀劃策。

  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的新項目,是提升一個地區經濟質量的關鍵。一些新興產業雖然規模還小,但發展潛力巨大,示范引領作用突出。位于青島的杰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典型企業。作為山東首家獨角獸企業,其原創發明的生物新藥“樂復能”,主要用于慢性乙肝治療,是國內首個上市的生物蛋白新藥,擁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杰華生物投資建設的醫藥生物基地項目,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從開工到投用僅用時10個月,企業估值目前已達26億美元。

  但不少代表感慨,目前我省像杰華生物這樣的企業還是太少了。“很多項目還是‘老樹發新枝’,‘無中生有’的少;在產業鏈上下游延鏈補鏈的多,原創性的少。”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表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如果這種新動能太少,很容易碰到發展的天花板,經濟質量也難有質的提高。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汲斌昌也認為,引領性產業少是各地當下的突出短板。他舉例說,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領性產業,具有廣闊前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這次觀摩項目中,沒有一個是獨立以信息技術為主業的項目。下一步,各地還應集中力量補齊短板。

  事實表明,領先科技出現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向哪里。位于青島的國家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項目,讓不少觀摩代表羨慕不已。該項目總投資70億元,中國科學院在此整合了海洋研究所、沈陽自動化所等13個海洋類科研院所,聚焦近海環境、深海大洋、海洋生命三大領域,未來這里將形成2500余名海洋領域高層次人才隊伍,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廳長于富華表示,作為沿海省份,山東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海洋科技人才不少,但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當下不少企業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并沒有做到與招引人才同步推進,很多技術還是買來的、拿來的,這直接導致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白灾鲃撔履芰κ瞧髽I和政府今后都應重點關注的問題,各地必須進一步增強人才對新動能的支撐作用,讓產學研用更加緊密的融合?!庇诟蝗A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