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黃穩定黃河入海流路,黃河三角洲面貌日新月異
鹽堿荒灘變身和諧綠洲
□ 本報記者 徐永國 李廣寅 本報通訊員 于 佳
入冬后的黃河三角洲,植被早已褪去綠色披上冬裝。遠遠望去,黃河猶如一條金色綢緞,向東奔騰入海。
從黃河漫流到河流穩定,從鹽堿灘涂到綠色濕地,改革開放40年來,穩定的黃河流路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奠定了基礎。
2018年10月,在阿聯酋迪拜召開的《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上,中國6座城市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東營市獲此殊榮。
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100多個自然保護組織的與會代表大概不會想到,40多年前的這里是一幅什么景象。黃河在尾閭任性地決口、擺動、改道,“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是真實寫照。
1983年成立的東營市,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無處落腳——黃河頻繁擺尾,東營該在哪里建城?
油田開發也面臨困擾。上世紀60年代,在黃河擺動最頻繁最劇烈的河口地區發現石油,這里成為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主產區,但不穩定的流路變遷成為油田開發的重要制約因素。
黃河現有清水溝流路是1976年勝利油田在羅家屋子成功截流,黃河第一次按照人的意愿從刁口河改道而來的。人為干預,幫助黃河選擇了一條“回家”的路,可如何才能讓這條流路穩定下去,不再對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和地區發展造成影響?
黃河漫流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泥沙淤積導致河床抬高,河水無法順利入海,從而引發河道擺動和改道。
“想要保持河口暢通,就要讓黃河從海動力最強的點入海。”回憶起當年的治黃經驗,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殿魁侃侃而談。他曾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后擔任過東營市市長、市委書記,與黃河結緣,從此把余生精力投入到黃河治理與研究中。
李殿魁是搞工程技術出身,在他的倡導并直接參與下,穩定黃河入海流路的研究和實踐緊鑼密鼓地展開了。在研究海洋動力時,人們發現,渤海灣有兩股潮流分別從不同方向來到河口地區,兩個方向來的海流在這里反復上下搖擺沖刷,形成了一個動力最強的點,即無潮點。
經過反復研究和深入調研后,東營市、勝利油田、黃河河務部門等聯合起來,把海動力科研成果引用到黃河河道治理,于1988年全面啟動黃河口治理試驗工程。
為穩定現行流路,他們在河道開展“截支強干、工程導流、疏浚破門、巧用潮汐、定向入海”等一系列治理措施,還專門制造多艘疏浚船,把油田用于生產的高壓水泵噴頭裝到船底,通過高壓水把河底泥沙攪動起來,再利用潮汐作用把泥沙帶走,把河道清理干凈。
黃河現有流路已經穩定行水42年。“固住河口是一大創舉,山東解決了黃河口穩定問題是了不起的。”有專家如此評價。
《濕地公約》第十三屆締約方大會的主題是“濕地,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因水而建,與水相融。如今的黃河三角洲,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黃河漫流、洪水肆虐的鹽堿荒灘,
而是城市、人文、河流、濕地和諧共生的綠洲。
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東營當之無愧。東營現有濕地面積45.81萬公頃,濕地占全市總面積的41.58%。東營每年通過黃河調水調沙改善河口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恢復大汶流、黃河故道等區域濕地35萬畝,成為全國濕地恢復最具代表性的區域。
黃河流路長期穩定,奠定了黃河三角洲開發的基礎。當前,東營城市面貌日新月異,與昔日的荒灘堿地形成了鮮明對比,變身為一座嶄新的中型城市,2017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達到215.46萬人,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801.78億元,城鎮化率達67.75%。黃河河口的穩定,也讓身處黃三角的勝利油田實現原油生產持續上產穩產,建成了全國第二大油田。
對黃河河口管理局規計科科長李敬義來說,現在的工作依然很忙碌。只是與早前相比,他們考慮的不再是應對黃河頻繁改道和漫流,而是如何保持黃河流路更長期的穩定,讓這條母親河在黃三角這片綠洲行走地更通暢。
(山東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