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在老年大學期間獲得榮譽無數(shù),前段時間他還以一帶一路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不少作品。

學員聚在一起既學了才藝又交了朋友。資料片 山東老年大學供圖學員聚在一起既學了才藝又交了朋友。資料片 山東老年大學供圖

  幾天前,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打造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這些“第一”,以小見大深刻反映了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滄桑巨變。其中,山東老年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入選其中。1983年6月成立的山東老年大學,開創(chuàng)了中國老年教育的先河,不但改變了山東和濟南老年人的生活,在其領引下,全國各地的老年大學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立。

  12月18日上午,山東老年大學的早期學員、今年90歲的王冠老人在家中給記者講述了他和山東老年大學26年的“緣分”。

  1986年第一次看到“山東老年大學”校徽很驚奇

  “山東老年大學是1983年創(chuàng)建的。我開始并不知道老年大學,也不了解。”頭腦清晰的王冠老人回憶說,直到1986年的一天,他到青島出差,在火車上看到一位老人衣服上的“山東老年大學”校徽,感到很奇怪,因為以前從沒有聽說過“老年大學”。一年后,老朋友陳維棠找他玩,其衣服上也戴著一枚“山東老年大學”校徽。經(jīng)過詢問,原來,山東老年大學在濟南堤口路山東礦院附近設有一個學區(qū),有兩個班,主要學習書法和繪畫,由陳維棠任學區(qū)主任,負責日常管理。

  “我隨后去書畫班看了看。一看,現(xiàn)場有許多老頭、老太太一起學習書畫,很是羨慕。心想,等我退休后也要來學書畫。”王冠老人說,1989年,他在原濟南鐵路局文聯(lián)秘書長位置上離休。由于自己在鐵路系統(tǒng)工作三十多年,主要從事工會、文藝和宣傳工作,當時路局有關領導便讓他負責整理編輯鐵路史志和人物傳記方面的工作。這樣,自己就有了自由時間。1990年,他便走進山東老年大學礦院學區(qū)報名成了一位老年學員,開始學習書畫。

  過了不長時間,負責學區(qū)管理的陳維棠生病了,不能再正常工作,就推薦王冠當了學區(qū)主任。于是,他一邊當學員學習書畫,一邊為學校做管理工作,負責礦業(yè)學區(qū)的學員管理、課程安排和教師聘任等工作。

  當年老年大學許多老師是憑私交請來的

  “我們這個學區(qū),當時招收的都是膠濟鐵路線以北的老年人。開始是2個班,后來又增加了2個班。”王冠感嘆地說,那時,剛剛實行離退休制度不久,許多退養(yǎng)在家的老年人開始很不適應,感覺無所事事,在家憋得慌。聽說有了老年大學,大家都積極報名,所以盡量滿足學員的需求。

  “那時,我們學區(qū)的老年學員身份很復雜,有軍隊退下來的將軍,有地方上退下來的廳局長、處長,也有退休教師、工人和農(nóng)民,共有100多人。”王冠說,雖然身份不同,但大家在一起都很和諧團結。那時,每周只在周二、周四上兩天課,上午學書法,下午學繪畫。

  “那時不像現(xiàn)在這么正規(guī),老年大學給我們上課的許多老師,都是我靠私人關系找來的。”王冠笑著說,為了搞好教學質(zhì)量,他利用以前自己在鐵路文聯(lián)工作認識許多書畫家的便利,主動找到一些熟人,如陳梗橋、邢增慶、朱桂馥、張海峰、馮增木等知名書畫家,前來給學員上課。同時,制定了學員在學區(qū)應該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課堂教學,并按照學校的教學大綱因材施教。學員需要什么樣的老師,就請來什么樣的老師。比如,學員要學楷書,就請擅長楷書的名家,學員要學行書,就請擅長行書的名家,學員要學畫梅花,就請擅長畫梅花的老師。一旦哪位老師身體不好,他會自己花錢買禮品去看望,因此和老師的關系處得都很好。如果哪位老師臨時有事,都會提前告知,他再另請?zhí)嫜a的老師。總之,不能耽誤正常教學。

  學員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書畫外賓豎大拇指稱贊

  “我做工作的宗旨是,一切為了教學,一切為了學員。”王冠老人說,老年學員們都很關心國家形勢。為了讓老年學員及時了解黨的政策和國家大事,凡是國家重大政策出臺,他都要提前學習,寫出材料,在上課前宣講20分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各項教學工作做得好,他們這個學區(qū)多次被學校表彰,還曾代表山東老年大學接待過外賓參觀訪問。

  “有一次外賓來訪,我們的學員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書法和繪畫作品贈送給外賓。結果,贏得了外賓的熱烈鼓掌稱贊。”王冠說,外賓要離開時,還不住地伸出大拇指稱贊大家,大家很自豪。后來校領導也說,這次學區(qū)的展示活動為山東老年大學增了光。

  王冠介紹說,在他們的學員中,還有兩位身體殘疾的學員。其中有一位姓左的女士,拄著拐杖找到他問:“自己行動不便,但很想學習繪畫,可不可以來?”“我就回答她,可以來學。”王冠說,由于教室在四樓,每次左女士來上課,要么是他,要么安排其他學員,把左女士架上四樓上課。還有位學員也是腿部殘疾,也來學了三年。

  “三年后左女士畢業(yè)時,專門精心畫了一幅牡丹送給我,感動得我都流淚了。”王冠老人說,自己既是老年大學的管理者,也是個學員。自己原來雖然在文聯(lián)工作,但并不會畫畫。為了給大家?guī)Ш妙^,他每次上課都認真聽講,認真畫,課下多請教名師,并注意繪畫的理論研究琢磨,經(jīng)常寫點心得體會在報刊發(fā)表。慢慢地,自己也從一個不會繪畫的門外漢,變成了會畫并且可以輔導別人學畫的行家。這都是上老年大學給自己帶來的收獲。

  為了鼓勵大家相互交流學習心得,王冠讓學員們每次完成作業(yè),都把自己的作品掛到教室內(nèi),讓大家品鑒。畫得不太好的學員不好意思掛,他就鼓勵他們不用怕,大膽掛出自己的作品,后來也慢慢進步了。

  延伸閱讀>>

  老兩口金婚時搞了次書畫展

  “我的老伴李敏在我影響下,后來也到山東老年大學學習繪畫,主攻牡丹,我主攻梅花和鷹。”王冠說,他和老伴在金婚那年還搞了一次夫妻金婚書畫展,得到了許多老年朋友的認可。這讓他認識到,老年大學的創(chuàng)辦不但讓老年人受益,還讓許多家庭和社會也受益。現(xiàn)在物質(zhì)條件豐富了,文化藝術對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重要,老年大學就是滿足許多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個好地方。

  2016年,由于礦院學區(qū)撤并,王冠才離開學習和工作了26年的山東老年大學。現(xiàn)在,他的大女兒王卉、大女婿胡康力和小女兒王梅又成了山東老年大學的學員,真是一個“夫妻”同學、“父女”同學、“母女”同學、“翁婿”同學的學習型大家庭。“我學的是攝影,已經(jīng)學了8年,55歲退休后就上了山東老年大學。”王卉笑著說,她在老年大學不但學到了攝影知識,還交了許多好朋友、好學友,收獲很大,還要繼續(xù)學下去。

  記者了解到,目前,山東老年大學已經(jīng)建有5個校區(qū)、6所分校,設有5個學院、1個藝術團,240名教師,80多個專業(yè),800多個教學班,注冊學員23000人次,成為省城老年人的精神家園。

  (生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