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路打通助力
濟南擁堵指數下降
高德地圖2016年全年的數據顯示,濟南當年擁堵全國排名第一,擁堵指數為2.173。擁堵延時指數越大,表示交通運行時間成本越高。不過,從2017年開始擁堵數據呈總體下降趨勢。2017年10月17日,滴滴出行發布《第三季度全國重點城市交通出行報告》。報告顯示,哈爾濱成為2017年第三季度全國最擁堵的城市,濟南則退出了“全國最擁堵城市”。
2018年10月份,高德地圖聯合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研究中心、阿里云等單位共同發布《2018Q3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濟南本季擁堵排名第19名,擁堵狀況明顯改善。
高德地圖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濟南擁堵下降明顯,同比下降5.7%,十大堵城排名首次跌落至第七。平均車速較2017年同期上漲15.5%,漲幅全國最大,高峰平均車速由2017年二季度的21.60公里/小時提升至24.95公里/小時。
2018年第一季度,濟南擁堵指數雖然排名第二,但是同比2017年,擁堵降幅5.6%。從兩年擁堵走勢對比來看,2018年從春節前夕的2月12日開始相比2017年同期擁堵開始走低,春節過后擁堵沒有像2017年一樣快速反彈,而是呈現平穩波動趨勢,同時較少出現嚴重擁堵(擁堵延時指數>2)。3月通勤高峰擁堵延時指數同比下降了9.68%,降幅明顯。
滴滴交通數據顯示,從2017年開始,濟南擁堵在全國的排名由第一季度的第4名,降低至第二季度的第8名,而2017年第三季度濟南退出了全國擁堵城市前10名。從2018年情況來看,濟南第一季度排名12,第二季度排名23,第三季度排名30。
透過高德地圖和滴滴交通的數據來推斷,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濟南擁堵指數呈逐漸下降之勢。這代表濟南交通擁堵狀況有所好轉,這些變化與快速路成網和瓶頸路打通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
兩年打通55條瓶頸路
快速路網也“擴容”
“我們常說,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喻成‘人’,那四通八達的城市道路就像人體的血脈;血脈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城市道路也有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近兩年,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道路‘微循環’建設,致力于疏通道路‘血栓’及路網‘毛細血管’,2017年打通瓶頸路27條,2018年打通了28條。”提到打通瓶頸路的意義,濟南市交通委設施管理處負責人表示。
來自規劃部門2016年的數據顯示,濟南現狀路網總長約1880公里,路網密度約4.83公里/平方公里。相比而言,濟南路網密度低,距離國內外先進城市有較大差距。干支路偏少是省城擁堵的重要原因。
記者梳理兩年打通的55條瓶頸路發現,其中多數承擔的功能是優化片區路網。比如,鳳凰路、鳳鳴路、鳳岐路,作為東部城區南北交通要道與東西向工業北路、飛躍大道、經十路、旅游路等串聯成網,道路拓寬一倍,同步敷設綜合管廊,預留BRT通道,承載能力一躍而升。
濟南黃河路橋建設集團相繼打通的舜德路北延、舜世路西延等工程,突破拆遷難題,盤活了陽光舜城片區多年積壓已久的交通“腸梗阻”。隨著和平路東延、解放東路、名士北路等道路建成通車,有效分流經十路交通壓力,提升片區通行效率,為CBD片區治堵起到重要作用。
濟南黃河路橋建設集團工程部負責人介紹,公司參與建設的鳳凰路、鳳鳴路、鳳岐路,由改造前的雙向四車道一躍成為雙向八車道,作為南北交通要道將與東西向工業北路、飛躍大道、經十路、旅游路等串聯成網,道路建設既有顏值又有內涵,“三鳳騰飛”勢必領跑東部城區跨入交通新時代。
原標題:你知道濟南是如何退出“堵城”朋友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