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臨淄區(qū)金嶺回族鎮(zhèn)的趙厚生生前是一名因工傷被迫離職的殘疾人,靠和80多歲的老母親賣燒餅維持生計,53歲去世。在他逝世后,親人從趙厚生的遺物中找到大量捐贈單據(jù),從2008年到2018年,他幾乎年年捐款,多數(shù)年份捐款1000至3000元不等。趙厚生生前時常對親人說:“我一個殘疾人,沒有太多的能力,如果我的這點心意能讓他們中的一些人感到一絲溫暖,我就很開心了。”

生前因工傷被迫離職
靠和老母賣燒餅過活
2018年10月18日,53歲的趙厚生因突發(fā)性心肌梗死去世。他生前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大多時間都是一身工裝,鞋子也是皺皺巴巴,舊得幾乎沒法穿,死后也沒留下一分錢存款。
“弟弟以前是淄博市建筑公司臨淄分公司的一名工人,上世紀90年代,他從鍋爐工作轉(zhuǎn)調(diào)到電焊工作,沒有多久便查出眼睛因為工作而導(dǎo)致錳中毒。后來越來越嚴重,眼睛幾近失明,最終被定為殘疾,沒有多久就被公司辭退了。”趙厚生的哥哥趙先生說,公司不僅辭退了趙厚生,還否認他因工傷致殘,拒絕為其發(fā)放補助,“在他殘疾后沒多久,妻子就離開了他。因為沒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趙厚生只能在家中和老母親以賣燒餅維持生計,每個月有幾百元的收入。”
2008年汶川地震,趙厚生從電視上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就和家人商量捐款的事情。“那會兒全家都非常支持厚生做這件事情,老父親也說,雖然生活清貧,但是還是盡全力幫助身邊人。”趙先生說,趙厚生那次捐了1500元,雖然數(shù)額不多,卻開啟了趙厚生的“捐款之路”。
遺物里發(fā)現(xiàn)匯款單
生前10年至少捐了3萬
其實,親人朋友知道趙厚生愛捐款,但當時并沒有特別在意,直到他們看到趙厚生的遺物——家中的幾個抽屜和衣服里裝的都是他生前向社會捐款的匯款單據(jù)、證書。單據(jù)顯示,從2008年到他去世的2018年,他幾乎年年捐款。其中,多數(shù)年份捐款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其中,在雅安地震期間,趙厚生曾捐款1萬元。
趙厚生捐款的面兒很寬,無論是水災(zāi)震災(zāi),還是希望工程、慈善活動,就連素昧平生的人有難他也救援,更別提幫助身邊的人了。
記者留意到,在這些單據(jù)中,其中有幾張單據(jù)僅記錄了捐款日期和捐款數(shù)額,“這只是部分憑證,大大小小加到一起有近三萬元。”趙先生說,弟弟去世后,他的妹妹曾來為他整理遺物,有些已經(jīng)燒掉了,只留存了這部分憑證,這樣已經(jīng)令周圍人感到很吃驚了,“弟弟生前從來不提捐過這么多,他和母親賣燒餅每月僅賺幾百元錢,要怎么節(jié)省才能拿出這三萬元錢呢。”
趙厚生生前曾對趙先生說:“我從小就崇拜為勞苦大眾的幸福而灑盡熱血的革命先烈。可我現(xiàn)在是個殘疾人,沒有太多的能力,如果能盡自己所能伸手拉他們一把,讓他們中的一些人感到一絲溫暖,這就使我很開心了。”
遇事只為別人考慮
鄰里眼中的熱心腸
在親人和鄰里街坊眼中,清瘦的趙厚生是個“忠厚樸實、遇事只會為別人考慮”的人,他永遠都生活節(jié)儉、勤懇敬業(yè)、純正做人。趙厚生也有業(yè)余愛好,喜歡攝影,是街坊四鄰盡知的“攝影師”,誰家要是有需要拍照的,他必定會沖在前頭,而且不收人一分錢。
趙厚生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走到哪里都會帶著臨淄的標志物——蹴鞠。記者在趙厚生為數(shù)不多的幾張遺像中看到他和蹴鞠的合影,相片中的趙厚生笑得像個孩子。趙厚生的哥哥說:“弟弟眼瞎了心卻不瞎,是一個活得非常坦蕩的人。”
時近趙厚生去世100天,捐款的事情甚至沒人知曉,他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有人說,趙厚生作為一位殘疾人,非要去做這些連常人都難以堅持的事情,這是他自尋“苦果”。但所有接觸過他的人都承認,趙厚生是一個很難讓人忘記的人。
“不管咋說,面對社會上的物欲,許多人受到一次冷遇就不愿再做好事,而弟弟的思想堡壘,歷經(jīng)人情冷暖仍堅守如一、沒有潰破。他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趙厚生的哥哥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樊舒瑜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