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破解“大省小省會”:萊蕪拆分后并入,劍指國家中心城市
澎湃新聞記者 張家然
1月9日,新華社發布消息,近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發現,萊蕪并入后,濟南在經濟總量、區劃面積、人口等方面,都將大幅增加。
其中,在2017年,濟南和萊蕪的GDP總和為8097.98億元;2018年上半年,濟南和萊蕪的GDP總和為4416.66億元,兩地經濟總量輕松超過煙臺,躍居山東省各地市排名第二位,與第一位的青島差距進一步縮小。
此外,濟南市的區劃面積由7998平方公里擴大至10244.33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總人口將由732.12萬人升至869.75萬人,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省會首位度將進一步提高。
日前,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向澎湃新聞分析稱,濟南作為山東省的省會,迫切需要有較大的發展,所以實施了“北跨”的發展戰略,但是向南發展也不應該成為空白,受制于南部山區要控制性發展,所以緊鄰南部山區的地級萊蕪市被納入濟南發展的“大盤子”,在地緣上濟南和萊蕪較接近,互補性也較強,具有一體化發展的先天優勢。
事實上,濟南市長期處于“大省小省會”的尷尬處境。同時,周邊省會城市鄭州、合肥、南京等地迅速崛起,省內城市青島基礎雄厚、勢頭強勁,這都給濟南不小的刺激,所以在做大城市格局、謀求更高水平發展上,濟南一直“憋著一股勁”。
內外刺激
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河南省政府稱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鄰省省會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曾給濟南不小的“刺激”。
2017年山東省“兩會”期間,時任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的王文濤以鄭州為例公開表示,“鄭州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大的刺激,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還包納了山東兩個市。我們再不奮起直追,很有可能形成中間塌陷。”
中原城市群規劃里涵蓋的山東兩個市是指聊城、菏澤。
早在2013年,山東省曾出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規劃范圍是“省會濟南及周邊的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共7市”,目標是,“力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建設成為連接沿海與廣大中原地區發展的戰略高地、全國一流的城市群經濟圈。”
山東省宏觀經濟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任棟表示,山東此前曾出臺過很多區域戰略,出臺了很多政策,也提出了很多設想,但是實施效果不是特別理想。2017年初,山東又出臺規劃,試圖讓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發揮帶動作用。
2017年1月,山東省印發的《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全面對接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做優做強濟南都市圈和青島都市圈,支持濟南、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遠期發展目標是,“到2030年,全面建成發展活力足、一體化程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國家級城市群”。
青島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過程中獲得了山東省級層面的重點支持。
2017年12月初,青島市召開全市項目現場觀摩總結會,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張江汀在發言時表示,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城鎮體系中位置最高的城市,相對一般城市,具有更強的綜合競爭力和輻射引領功能。青島市在地理區位、經濟實力、對外開放等方面,具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獨特優勢。
張江汀還透露,“我們要借助省委、省政府已將青島上報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申報創建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有利時機,努力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2018年初,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龔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加快實施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支持青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進淄博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省級示范區建設。
2018年9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也提出,“打造國家東部地區轉型發展增長極,努力當好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國際海洋名城,打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奮力把青島建設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時尚美麗、更加獨具魅力。”
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與青島相比,濟南市提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相對滯后。
2018年7月初,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忠林隨山東省黨政代表團赴蘇浙粵三省學習歸來后,就曾提出,濟南在區域定位上要瞄準世界級城市群做深思考、深入謀劃,更加主動地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和輻射帶動,打造央企和跨國公司在中國北方的總部基地;更加主動地謀劃與雄安的對接。
7月底,濟南全市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會議召開,王忠林在講話中透露,“全市在國內要與深圳、杭州對標定位,抓緊實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行動,全面對接京津冀,主動服務雄安新區,打造環渤海大灣區重要增長極,將濟南建設成為國際化現代化特色化的國際大都市;各區要與全國百強區對標定位,各縣要與全國百強縣對標定位。”
提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被視作是濟南瞄準世界級城市群深入謀劃的第一步。最終,濟南市確定了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
2018年10月,中共濟南市委發布“關于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對中央第七巡視組巡視整改進展情況予以公布。
濟南市委在通報中表態稱,濟南市要擔當省會使命,發揮省會優勢,加快建設央企和跨國公司北方基地,打造環渤海大灣區重要增長極,把濟南這個山東經濟龍頭揚起來,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當好新時代全省“走在前列”的排頭兵。
近日,濟南市官方對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含義予以明確。
2019年1月7日,濟南市召開全市經濟工作暨“四個中心”建設推進大會,會上對“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進行了解釋:“大”是體量大、總量大、規模大,“強”是實力強、質量強、勢頭強,“美”是生態美、生活美、生產美,“富”就是物質富、精神富、市民富,“通”就是要路通、心通、氣通。
任棟告訴澎湃新聞,濟南在市場化經濟培育方面存在短板短板,反而是在高校、醫療等資源方面占據省會優勢,所以濟南提出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希望通過獲取更多的優勢政策和資源,以發展好各項產業,提升市場化經濟水平,加大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
山東經濟亞軍
“城市間的協同發展,行政區劃界限是主要的障礙之一,它使城市之間在人、財、物的流動方面都受到限制。萊蕪并入濟南,就解決了行政區劃界限的問題。”董彥嶺分析說。
萊蕪并入濟南后,濟南無論是在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方面,還是提高省會首位度方面,都將獲極大的助力。同時,濟南或將毫無懸念地力壓煙臺,榮升山東經濟亞軍地位。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18年上半年,青島市GDP高達5985.43億元,穩居山東省17地市中第一位;GDP緊隨青島之后的是煙臺、濟南,分別為3930.05億元、3916.6億元,差距僅為13.45億元,而兩市2018年一季度的差距為45.17億元,這也意味著,在2018年二季度,濟南GDP已經反超煙臺。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半年,濟南和萊蕪的GDP總和為4416.66億元,遠高于煙臺的3930.05億元。在2017年,濟南和萊蕪的GDP總和為8097.98億元,同樣是遠高于煙臺的7338.95億元。
近30多年間,煙臺、濟南兩市的經濟發展始終是你追我趕,輪流扛起山東地市經濟“亞軍”的大旗。
澎湃新聞查閱1987年至2000年的山東省年鑒發現,1986年,煙臺GDP要高于濟南。受區劃調整的影響,煙臺GDP于1987年被濟南反超,不過第二年(1988年)濟南被煙臺反超。直至1996年,煙臺又被濟南反超,位列山東省17地市經濟排名第三位。
而就在2004年,煙臺完成生產總值1639億元,增幅達18.8%,總量重回山東省第二位,發展速度居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首。
2004年至2011年,兩市GDP差距總體上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直至2011年差距達到最高點。2011年至2014年差距不斷縮小,但2014年至2016年間差距又逐漸拉大。
2017年,煙臺GDP比濟南多136.99億元,兩市差距急劇縮小,達到近12年間最小值。
萊蕪并入后,濟南市的區劃面積將變為10244.33平方公里,2017年末常住總人口將達869.75萬人,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省會首位度將進一步提高。
董彥嶺認為,萊蕪并入后,濟南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向萊蕪有所延伸;另外,區域內的人才等其他要素的流動也要加強。這樣一來,濟南一定能成為山東西部地區可與煙臺和青島相匹敵的區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