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戴了一天耳機,連睡覺也沒摘下,第二天一早突然發現聽不見了……戴耳機時間過久、熬夜、壓力過大等,正在逐漸“謀殺”年輕人的聽力。專家表示,有些聽力損傷是不可逆的,平時一定要注意對耳朵的保護,出現異常及時就醫。

  13歲初中生突然聽不見了

  上初二的燕燕(化名)有段時間總覺得一只耳朵悶悶的聽不清楚,被媽媽帶到醫院就診。“孩子耳朵里有不少耵聹,給清理干凈以后,孩子還說聽不見。”濟南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聾兒語訓中心主任韓曉攀為其做了一系列檢查,燕燕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孩子學業比較繁重,又有來自家庭的壓力,長期以來精神壓力過大。”韓曉攀說,問診的過程中孩子突然崩潰大哭,不停地控訴媽媽要求太嚴格。與燕燕一樣,13歲的強強(化名)剛上初中沒多久就感覺耳朵十分悶堵,聽力測試顯示低頻下降,也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以前突發性耳聾多見于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現在青少年越來越多。”近年來,韓曉攀明顯感覺突發性耳聾的年輕化,二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能占到30%。突發性耳聾的患者越來越多,與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壓力加大不無關系。

  “突發性聾根據聽力損失累及的頻率和程度,分為高頻下降型、低頻下降型和全聾型(含極重度聾)等。主要表現為單側聽力下降,有人也會伴有惡心、嘔吐、眩暈等癥狀。”山東省千佛山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于淑東說,突發性耳聾的原因目前并不明確,但普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病變等有關。

  另外,精神緊張、壓力大、情緒波動、生活不規律、睡眠障礙等可能是突聾的主要誘因。韓曉攀說,從臨床經驗來看,突發性耳聾患者情緒波動普遍較大,還有一部分患者性格十分內向,容易鉆牛角尖。

  睡覺沒摘耳機,第二天聽不見了

  據介紹,一般年輕的耳鳴耳聾患者多經歷比較嚴重的精神壓力時期。比如,不少白領反映耳聾前曾連續加班,感覺十分勞累,學生患者多表示在考試前有熬夜的經歷。

  23歲的露露(化名)是一名研究生在讀的學生,有一天她覺得耳痛伴耳鳴,去醫院做了檢查以后,醫生診斷為“右耳神經性耳聾、急性中耳炎及咽鼓炎。”盡管經過治療以后癥狀緩解了很多,但她右耳的聽力,還是有一定的損傷。

  露露回想,這或許跟自己總愛用耳機聽音樂有關。“一天至少要戴耳機聽三四個小時的歌,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耳聾。”露露說,耳朵發病前半個月,因為學業和家庭的一些壓力,讓她一度情緒崩潰,壓抑已久的她最終耳朵開始抗議。得知神經性耳聾不太好治療以后,她十分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

  山東省耳鼻喉醫院聽覺植入科主任徐磊曾接診到一名90后年輕小伙,平時總喜歡戴著耳機聽聽音樂,尤其喜歡搖滾、電音等節奏激烈的音樂。“通常一戴就是一整天,有一天連睡覺也沒摘下,第二天起來就發現聽不見了。”

  因為小伙子聽不清,徐磊只好提高聲音、放慢語速與他溝通。“感覺跟耳背的老年人對話一樣。”徐磊說,小伙子長期戴耳機導致急性聽力損傷,經過打針治療兩周左右,聽覺最終有所恢復。

  “像小伙子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個極端案例,并不常遇到,但臨床上經常會碰到不少聽力下降的年輕人,發現聽力已經和老年人差不多。”徐磊告訴記者,這和年輕人喜歡用耳機聽歌、長期接觸噪音環境有相關性。

  “早年的噪聲污染都是來自制造車間、紡織廠等噪音比較大的工廠,比較容易意識到,現在的噪聲污染慢慢都變得隱秘了,就像戴著耳機看電影聽音樂都認為是享受,其實是慢性接觸噪音。”韓曉攀認為,這樣雖然不至于馬上耳聾,但長期下來會對聽力產生慢性損傷。

  有些聽力損傷不可逆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于安全水平。

  徐磊認為,每個人的易感性不同,長期戴耳機對人造成的聽力損傷有個體差異,但絕對是一種不良的生活習慣,而且影響大都是遠期的。“年輕的時候可能沒有什么特殊表現,但是長期以往肯定會對聽力有損傷,比如一個人正常可能六十多歲才出現聽力問題,總是聽耳機可能五十歲就會聽力下降。”

  “這種損傷通常是慢性的,不做測試普通人完全感覺不到。”韓曉攀也說,當聽力因此受損的人反映過來時,通常已經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傷。當耳朵出現耳鳴,甚至偶爾聽不清別人說話時,說明耳朵已經在對自己發出警告,“該休息一下了”。

  據徐磊介紹,耳朵其實是很嬌貴的器官,內耳中的毛細胞受損死亡是無法再生的,短期的、暫時性的聽力損失,可以通過休息和治療得到改善。而長期受噪音刺激而發生一種緩慢的、進行性聽覺損傷,無有效治療方法,只能通過助聽器,甚至人工耳蝸植入進行補償。

  “突發性耳聾在治療上主要就是用營養神經或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必要時可配合高壓氧進行治療。”于淑東提醒,一旦出現耳鳴、悶痛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盡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