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學習雷鋒紀念日,82歲的寧陽縣奉閣志愿團團長劉奉閣早早來到活動點,和幾十位志愿團團員參與慰問節目排演。這段時間,奉閣志愿團自編自演了一臺“弘揚新時代雷鋒精神”的文藝節目,從3月5日開始,奉閣志愿團就要到學校、社區、廣場、敬老院進行文藝演出。
劉奉閣今年82歲,從知道雷鋒事跡那天起,他就把雷鋒作為自己的榜樣,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退休之后,他始終堅持“活著一分鐘,奉獻60秒”的精神。尤其是退休以后的20多年,他做的好事難以計數,是當地有名的“活雷鋒”。他先后榮獲中國好人、山東省“模范老人”、泰安市道德模范、泰安市“文明市民”、泰安好人等榮譽稱號。

“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
劉奉閣是群眾身邊的“活雷鋒”。1964年,劉奉閣大學畢業分配到寧陽縣農業銀行,正趕上洪澇災害,他主動申請到受災最嚴重的公社營業所工作。到各村工作時,遇到誰家的孩子上不起學,他就解囊捐助;誰家有病人沒錢治療,他就請醫煎藥送醫院。因為做了這些善事,村里把一面寫著“活雷鋒劉奉閣”的大鏡子從鄉下趕了幾十里路送到縣城來,“活雷鋒”也由此而得名。
1999年,劉奉閣聽說濟寧老家修路,主動送去7200元錢,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踴躍捐款,終于把村里北路修了起來。2001年,劉奉閣的母親患病,他回到老家精心伺候,當時村里的南路泥濘不堪,劉奉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天他都抽空整修低洼不平的路面,整整修了3年才將路墊平,村“兩委”專程贈送了“大善人劉奉閣”的功德匾。岱岳區一名白血病患者沒錢治病,他捐款;寧陽一名大學生換骨髓,他奉獻愛心;同事的孩子患糖尿病換腎,他拿出來6千多;汶川、玉樹大地震,他帶頭捐款6千多元;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他又向組織繳納了3千元特殊黨費。

“只要我能幫的,就要幫”
他是群眾身邊的主心骨。退休那年冬天的一個深夜,一陣嘭嘭的敲門聲把他驚醒,一位手足無措的老太太泣不成聲地說:“老劉快不行了”。
“老劉”是一位離休老干部,患有嚴重的肺結核病。劉奉閣急匆匆跑到病人家里,把病人背到人力三輪車上,立即奔向三里地外的醫院。病人去世時兒女不在身邊,劉奉閣挽起袖子就給老人穿衣整容,讓他干干凈凈一路走好。
劉奉閣對少年兒童更是倍加關愛。10年前,他就在暑假給小區的學生們舉辦“少兒花朵拳劍學習班”,他自費造劍三十多把,組織孩子們集中做作業,一起學習拳劍,在學習班上給他們講雷鋒的故事,教育他們向先進模范人物學習,教導孩子們成為國家棟梁。
2012年,他被聘為寧陽縣第一小學校外輔導員,定期到學校講歷史、講傳統,傳遞革命精神。

“人要有勁頭,奉獻不停步”
劉奉閣年輕時就做小區志愿者,一年365天熱心服務居民。家屬院200米長的胡同,他一掃就是30年。
退休后的劉奉閣更是“名正言順”地把“副業”攬在了身上:治安巡查員、水電義務維修員、調解員、情緒疏導員、衛生管理員……在劉奉閣的倡導下,2005年家屬院成立了居民管委會,由老黨員任樓長。現在,誰家鬧矛盾了,誰家需要幫助了,都直接到管委會來求援。
2013年,由退休老同志組成的奉閣志愿團成立了,成員最大82歲,最小51歲,劉奉閣任團長。志愿團有一本《功德薄》,記錄著志愿團及成員所做的每一件好事,現在已經密密麻麻記錄了1000多件。2016年,劉奉閣發動志愿團成立了以救命、救災、助殘、助學為主題的慈善基金會,他率先捐款5千元,其他成員捐款均在千元以上。為了維護城市形象,2017年奉閣志愿團主動參與到縣城環境整治工作中,他們與環衛工人一起清掃路面、撿拾垃圾。現在,志愿團已有135名成員,劉奉閣實現了從一個人做好事到帶動“一群人”做奉獻的轉變。

“人退休,思想不能退休”
為豐富退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劉奉閣創辦了寧陽縣老年大學分校,建立老年人活動站,成立夕陽美藝術團,吸收有文藝特長的30多名團員,每年到社區、部隊、學校和廣場公益演出40多場。他還帶領奉閣志愿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融入文藝創作,編排小品、戲曲等文藝作品50多個,《不忘黨恩、永跟黨走》、《喜慶十九大》等節目思想性、教育性強,成為每次必演的保留劇目。劉奉閣一直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每天不管有多忙,他總是堅持學習兩小時,僅退休后的20年就寫下了6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
從一年到幾十年,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劉奉閣老人是用共產黨員的人格魅力與無私奉獻,感召、引領越來越多人的跟隨。2013年劉奉閣創建奉閣志愿團,2014年經批準成立奉閣志愿團黨支部,凝聚發展成員300多人。
如今,劉奉閣已步入耄耋之年,可他依然在忙碌著。劉奉閣簽訂了一份捐獻書,他要在生命終結時,捐出眼角膜和遺體。他說,這是自己要做的最后一件好事。
來源: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