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針對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安全事件、央視3·15晚會曝光校園周邊五毛食品等安全問題,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召開全國校園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在會上要求各地全面排查校園食堂及周邊食品安全風險隱患,4月15日前上報排查情況。與此同時,國務院食安辦將于近期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校園食品安全守護行動”。
看到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安全事件,很多人感慨,在一所名校中出現這樣的問題,“簡直讓人懷疑人生”。更讓人擔憂的是,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所浮現的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多少學校的學生正在受著問題食品的危害,尚不得而知。
毋庸置疑,對于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全社會都是十分重視,有關方面的態度也是十分明確。這次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召開全國校園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也體現了這一點。在整個食品安全體系中,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最引人注目。校園食品安全如果得不到保證,就是我們對下一代人的犯罪。
在一般人看來,校園食品安全更應該得到保證,因為除卻正常的市場監管之外,還有來自教育部門的監管。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從一個側面說明,不僅是市場出現了問題,教育也出現了問題。這也是公眾一直痛心的,現在很多從事教育的人根本就沒有“教育范”,所謂為人師表,名不副實。
針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有態度也有舉措。現在很多人熱捧“校長陪餐制”、“家長陪餐制”,認為在校長和家長的監督下,能夠有效確保食品安全。可是,家長陪餐,驚鴻一瞥,又能發現多少問題?校長陪餐,校長眾多,輪流來陪,很多校長也不知道真實的廚房秘密。而且學校食堂背后的水很深,即便個別校長知道其中的問題,也因為“想法太多”,不愿過多聲張。退一步講,由于所處的年齡結構不一樣,校長、家長偶爾吃吃沒問題,不代表長期吃的孩子沒問題。譬如營養,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需求就不一樣。
“校長陪餐制”、“家長陪餐制”有用,但也不要高估。回到初衷上來說,推行“校長陪餐制”、“家長陪餐制”,應該是發揮校長和家長的監督作用,而在很多時候,人的監督還不如技術的監督更為可靠、更為有效。這次會議明確,學校食堂推行“明廚亮灶”的比例要達到70%,讓公眾隨時可以進行“看得見”的監督。這條舉措更加實在,也更為有用。那些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學校食堂,也應該打開大門,方便家長隨時實地監督。
現在,隨著外賣行業的興起,“明廚亮灶”逐漸成為一個熱詞。對于一般商家來說,這可能是加分題,是選擇題;就學校食堂而言,則應該是必答題,是填空題。預想一個畫面,家長坐在家里,走在路上,掏出手機,隨時能夠監控到學校食堂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制止。而且由于公開化的特點,學校不敢推諉,食堂不敢扯皮,這才是最有效的監督。按照現在的技術條件,實行“明廚亮灶”并沒有技術難度,關鍵是想不想做的問題。
對于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從來都不缺少態度,缺乏的是可靠而有效的行動。從這個角度來說,讓“明廚亮灶”成為學校食堂的標配,既是社會的期盼,也是監管部門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