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2012年就在全市推廣了河長制,這在全國是起步較早的。本月初,濟南市印發《實施“五大行動”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工作方案》,濟南的河湖將如何治理?會為市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濟南河湖邊違建
5月底前要“清零”
國家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去年的全面建立河長制新聞發布會上說,從“有名”到“有實”轉變,使河長制工作進入新階段。“河長制不是掛名制,是責任田,要把每條河流的保護責任壓到各級河長的肩上,讓每一個河長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么、應該怎樣做才算履職到位。”鄂竟平說。
記者了解到,濟南市結合目前全市河流湖泊治理的實際,通過推進“五大行動”來推進河長制湖長制進一步落實。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對河流湖泊的治理并非從眼下開始,而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五大行動”中的不少措施也已經用在了河流湖泊的治理中。“前期更多的是分小段來治理,現在更需要通過河長一級一級統籌。最初是河道垃圾清理、河流沿線污水截留等,現在既包含了這些內容,還有對生態景觀的設計。”濟南市河長辦負責人介紹,濟南的河流湖泊要實現“河暢、湖清、水綠、景美、宜游”的目標,這就意味著,河流湖泊防洪能力和景觀都要提升。
“五個行動中首先是要劃線定界,就是計劃對市級河道、區縣級流域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與水面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劃界。”濟南市河長辦上述負責人介紹,全市重要河道共21條,其中省級的5條,市級的16條。此外,還有省級湖泊1處,市級湖泊13處。
對河道湖泊進行劃線定界,與濟南河道湖泊的實際情況有關。作為北方城市,濟南全年的降水集中在汛期,而且中心城區南北不到10公里的路,落差就超百米。濟南的不少河流冬季斷流,河道易被侵占。此外,一些河道設計50年防洪標準,汛期河水可能也要幾十年才出現一次達到設計防洪標準的水位,這使得河道在沒有遇到超設計標準的降雨量時,容易被侵占。
此外,在城市發展和建設的一段時期中,濟南市區的河道不少被棚蓋,有的被侵占,有的一度找不到。一到汛期,雨水在極短的時間從南部山區匯流到市區河道時,市區河道易出現“腸梗阻”,使得防汛壓力陡增,甚至帶來城市內澇。
上述負責人介紹,劃線定界是要明確河道湖泊的管理范圍。比如,有堤防河道的范圍是兩岸地方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和護堤地;平原地區無堤防的縣級以上河道、鄉級河道等都要明確怎么劃界。其他的無堤防河道考慮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河道湖泊的范圍明確之后,就能為清違整治提供依據。今年汛期前,也就是5月31日前涉河問題的清理整治任務要全部完成,現在摸查和統計的工作正在進行,將會形成臺賬,完成一項銷號一項。”該負責人說。
其實,在濟南推進拆違拆臨工作時,河道及周邊的拆違拆臨工作已經在進行著。去年3月,橫臥在興濟河經十路至張莊路段的興濟河商城被拆除,商城拆除后,這段興濟河啟動了生態綜合治理。此外,南部山區的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等周邊也進行了拆違拆臨。

水系連通“一河一策”
更多河湖景觀將提升
“‘清違整治’行動可以理解為對阻礙河道行洪、影響河道湖泊水質的一個個點進行整治,‘秀美河湖’行動就是以整條河、整個湖甚至濟南的山泉湖河城的整體水生態景觀進行打造,實現水系連通。”上述負責人說,和以前的分段治理不同,河長制、湖長制有利于濟南跨區河流的統籌治理。
北方河流冬季多干涸斷流,這使得河景在冬季時會打不少折扣。不過,濟南則有獨特的泉水優勢,泉水常年保持17℃左右的溫度,冬天持續噴涌,不易結冰,這使得護城河、大明湖等常年有水,濟南也因此有了水的靈動。在河流治理時,濟南也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
近日,記者沿著舜耕路旁的廣場東溝棧道行走,河里水流潺潺,河道內沒有任何雜物,河水清澈,水中還有游動的魚,不少人正沿著棧道散步、觀賞。這條廣場東溝是濟南利用大明湖尾水向南提升到歷陽湖,形成湖景又實現滲漏補源后,再順流至小清河的一段。“治理前后變化很大,你看現在水多清,還有魚,以前這里面都是黃泥湯子,周邊的廠子都把污水排到這里。”河邊的一位住戶說。一旁的一位老人也說,這條河以前很臟,到了夏天,蒼蠅蚊子很多,躲都躲不及。治理之后水清了,大家都愛來河邊看看。
城市因河湖而美,這句話不假。南方的不少城市已經把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打造成了開放的城市沿江、沿湖公園。不過,對濟南而言,常年有水,而且水流充沛的河流較少,要實現常年有水,就需要打通水庫,實現河、湖、庫連通,科學調度。目前,從臥虎山水庫流出的玉符河就實現了常年有水,同時沿河已經完成了治理,形成了景觀帶。每天在小清河源頭都能見到不少人帶著漁具,在玉符河釣魚。
東部城區的萬科城小區西邊,一處建在大辛河旁的沿河小公園成了周邊市民休閑的好去處。不過,大辛河河道沒有水,一些枯樹擋住了視線。“要是大辛河能常年有水,而且也很干凈,還能有一些親水平臺就好了。”正在小公園里曬太陽的市民劉先生說。
記者了解到,大辛河、小漢峪溝將實施有水工程。此外,楊家河、巨野河、北大沙河、錦水河都在進行系統治理……濟南市城鄉水務局未來將實施東湖水庫、白云水庫至杜張水庫、狼貓山水庫連通工程,滿足東部城區城市供水和河道生態補水,打造河湖庫連通體系。
源頭治理同樣重要。濟南還計劃對南部山區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狼貓山水庫水源地進行達標建設和生態保護。目前,臥虎山水庫上游的泉瀘河沿線正在進行治理,新建污水管道和堤壩等。
“濟南已經基本實現了‘一河一策’‘一湖一策’,重要河流和湖泊已經有了完整的規劃和治理方案。根據每年的安排,會陸續推進治理。”上述負責人說,對河流的治理包括河道疏浚、沿線排污治理和生態景觀等。從今年開始,濟南將通過每年開展“秀美河湖”評選來激勵河湖治理。此外,還將通過“互聯網+河長制”模式,建立智慧河長調度指揮、水質查詢、監督投訴等系統,對河湖進行精細化管理,保持治理效果。
解決水環境水生態問題要靠糾正人的錯誤行為
2016年12月和2018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印發的《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分別明確在2018年底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通過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落實河湖保護的屬地管理責任。
全國最早探索河長制推廣的是江蘇省。2007年五六月間,無錫市太湖藍藻大面積暴發,無錫市自來水水源遭受污染。當年8月,無錫率先在全國嘗試實行地方行政首長負責的河長制,黨政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2012年9月,江蘇在全省層面推廣河長制。
濟南的河長制探索起步較早,2012年就已在全市的各個區縣推廣。最初的河長制還沒有設市級總河長,而是把河流分段到各個區,區級河長來負責區內的河道治理。這也使得當時濟南跨區的河流綜合治理受到一定的限制,推進起來難度也很大。
濟南在2017年實現了河長“有名”,2018年實現了湖長“有名”,建立起市、縣區(含濟南高新區、南部山區、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鎮(含街道)、村(含居)四級河長、湖長體系。“全面實行河長制、湖長制之后,濟南跨區縣的16條河流、14個省市級湖泊真正實現統籌治理,跨區縣的河流由市級河長統籌,這也使得‘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在落地的過程中更順利。”濟南市河長辦負責人說。目前,濟南至少已經完成14條骨干河道“一河一策”方案,2018年1月順利通過了水利部環保部對濟南市河長制的中期驗收。
“修一條路可能就幾十億元,但一個地區一年用于治理和保護河流的全部錢可能還沒有這么多。市區的河流不像路那樣受到重視,但對它的治理和保護卻很重要。”一位長期從事水利工作的業內人士說。
我國對河湖的管理理念正在轉變。“以前‘大禹治水’治的是洪水,隨著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產生了水污染、水環境惡化、水生態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解決水環境、水生態這兩大水的問題,現在就是要靠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來實現。”國家水利部部長鄂竟平認為,河長制意味著我國治水思路將發生重大變化,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轉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