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捐患者寫給鄒大智的信。 王天宏 攝受捐患者寫給鄒大智的信。 王天宏 攝

  中新網(wǎng)長沙3月20日電(通訊員 鄒敏 記者 徐志雄)“我只是想挽救一條生命。”3月20日下午,在回廣州實習的高鐵上,23歲的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大四學生鄒大智,和記者聊起回到長沙捐獻造血干細胞一事,用短信如是回復到。

  3月19日,為挽救一位白血病患者,作為志愿者的鄒大智在接到求援電話后,從廣州趕到位于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捐獻造血干細胞。這是他第五次獻血,也是第二次為挽救同一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

  鄒大智的老家在廣東,2015年考入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大一軍訓剛結束時,看到校園里的流動獻血車,他第一次嘗試捐獻了300毫升全血。半年后,他再次踏上校園流動獻血車,在捐獻全血的同時,填寫了《造血干細胞志愿者捐獻同意書》,留下一份樣本,正式加入中華骨髓庫。

  2017年寒假,在老家準備過春節(jié)的鄒大智,接到湖南省紅十字會骨髓庫的電話,他與廣西南寧的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希望他能進一步配型。盡管當時奶奶和母親因擔心捐獻造血干細胞會影響健康而一致反對,但在父親的支持下,鄒大智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2017年4月27日,鄒大智順利完成了200毫升造血干細胞的采集捐獻,成功挽救了南寧的那位患者。為了感謝他,南寧的患者特意托前來長沙接收造血干細胞的工作人員帶來一張賀卡,上面寫滿了對鄒大智的祝福。

  “這張賀卡我現(xiàn)在還珍藏著,也許這就是緣分,祝福南寧的那位姐姐早日康復。”鄒大智說,這張賀卡給了他莫大的鼓勵,他希望自己能向雷鋒一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去幫助更多的人。

  時隔兩年,鄒大智即將大學畢業(yè)。正當他在實習崗位上奮斗時,湖南省紅十字會骨髓庫再次撥通了他的電話,之前廣西的那位病人病情出現(xiàn)反復,懇請他再度伸出援手,幫助其渡過生命的難關。

  “聽到這個消息,我心里不是很好過。”鄒大智說,他為那位姐姐的病情感到沮喪,但幸運的是,自己還能夠幫助到她。

  “沒想到這個小伙子很快就答應了,我們很感動也非常佩服他。”從南寧趕來長沙的劉醫(yī)生,是受捐患者的主管醫(yī)生。據(jù)她介紹,受捐者罹患急性白血病已近三年,“是一位非常熱愛生活的姑娘”。兩年前,鄒大智捐獻的造血干細胞使她重獲新生。幾個月前,患者病情復發(fā),她十分沮喪,一度離院放棄治療。為了盡可能挽救患者,醫(yī)生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通過湖南省紅十字會聯(lián)系上鄒大智,希望他能再次為患者帶來新生。

  19日下午,劉醫(yī)生順利踏上飛往南寧的航班。臨行前,她拿出一封患者的信給鄒大智,上面寫著:“根據(jù)捐贈細則條款,我們不能夠見面,也不可以有聯(lián)系方式,但兩次捐贈已然成為我們之間的‘紐帶’,讓我成為另一個“你”……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齊齊整整,健健康康的……希望你今后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