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魯國故城遺址位于山東曲阜市內及其外圍地區。魯國故城是周代魯國的都城,是周王朝各諸侯國中延續時間最長的都城。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魯,是為“魯公”。成王時周公之子伯禽代父就封,在這里建立了都城,自此至魯頃公亡國止,共歷三十四代,建都時間達873年。西漢的三百余年間,這里繼續是魯國的封地。故城從西周到漢代共經過八次大規模的興建修葺,后為縣治。宋代遷縣治于壽丘,城逐漸毀廢。1940年日本人曾對故城遺址進行過勘查和小規模的發掘。如今,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已被納入國家遺址公園建設范圍。

2018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曲阜魯國故城范圍內的曲阜老農業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此前,曲阜老農業局范圍首次在魯國故城發現大汶口文化遺存,并發掘了大量東周時期墓葬,對了解這一時期魯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據
為配合曲阜市城區改造,2018年延續2017年工作,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于魯故城西部的老農業局墓地進行考古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發掘東周墓葬34座,車馬坑5座。東周至漢代灰坑38個,井4眼,溝2條,路2條。

考古發現,遺址北側為窖穴區。南部為墓地,中小型墓,至少南北3排,東西并列,夫妻并穴。豎穴土坑、多一棺一槨,頭向北。年代自春秋晚期延續至戰國早期,北早南晚。
墓地南部集中分布車馬坑及動物殉坑,應為墓地祭祀區域,有四馬一車和兩馬一車兩種形制。墓地北部戰、漢東西向大路,路土下部大量兒童墓葬的發現。銅禮器有鼎、蓋豆、匜、壺、敦、舟等,其中蓋豆、舟較為常見。兵器、車馬器多出土于男性墓。陶器以罐、壺、鼎、豆為基本組合;彩繪陶器數量眾多,出土較多涂錫陶仿銅陶禮器。偶數同型,呈現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文化特征。

雖然原有墓葬破壞嚴重,但仍獲得了較為重要的收獲,進一步推動了魯國墓地布局及葬制葬俗研究,為研究春秋時期魯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