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哪有不辛苦的道理。
人們常說,黨員干部過“苦日子”,群眾才有“好日子”。問題的關鍵是,這個“苦日子”,到底該怎么個苦法?
是迎著問題上、與問題對抗、與矛盾較量的苦,還是俗務纏身、毫無章法、莽撞蠻干的苦?
前者讓人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壯筋骨;后者讓人掏空精力、疲于奔命,于人于事,既無增益,亦無功用。
今天,我們把那些正向的、負向的“辛苦指數”,簡單盤點,撮要成文,以期有所啟示。

先來認識這樣一串閃亮的名字:
許步忠,革命老區臨沂的一名鎮黨委書記,對組織說的最多就是“沒問題、請放心”,破解拆遷、工業圍城等系列難題,開門辦公,靠前服務,直到倒下的當天,還在企業現場辦公;
蘇慶亮,泰山腳下的一名村支部書記,在村里一干21年, 用行動書寫“堅守”,用生命詮釋誓言,硬是把“荒陡山”、“窮陡山”變成了“綠陡山”、“金陡山”,最終因過度勞累突發心肌梗塞,猝逝在工作崗位上;
陳葉翠,泉城濟南的一位社區黨委書記,0.4平方公里,42棟樓,2992戶居民,70多本民情日記,100多萬字,大半生都在圍繞零雜瑣碎、雞毛蒜皮的小事,服務群眾,直至蠟炬成灰;
王成龍,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武警干部,堅持要到距離戰場更近一些的地方,魔鬼周集訓訓練,生死關頭,縱身一躍,擋住了超載貨車,救下了戰友,一個23歲的生命卻因此戛然而止;
…………
斯人已逝,精神長存。他們的名字,必將鐫刻在人民群眾的心中,他們的事跡,必將書寫在山東發展的功勞簿上。
誰都希望既干好工作,又照顧到家庭、保養好身體。但是,改革發展的繁重任務壓肩,廣大黨員干部,承擔著層層傳導的責任和壓力,常常沒顧上身體。
這給我們提了一個醒,越是擔子重如山,越要愛護挑擔人。
無論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是打贏三大攻堅戰……歷史留給我們的“窗口期”時間都很有限,拖不起也等不起。
但是,壓力之下,干部需要愛惜身體,“五加二”“白加黑”不是常態,不可持續,沒有特殊情況,應敦促干部高效干事、按時休息,注意勞逸結合,組織上要關心愛護干部。
頭拱地,往前沖,但不搞“疲勞戰術”,不過分透支健康,才能避免“身體被掏空”,才能積蓄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長期奮戰的體力、精力。

下面的現象,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對黨員干部來講,未必心甘情愿,甚至疲于應付、苦不堪言,但仍然值得一說。
曾幾何時,忙著迎來送往、交際應酬,以至于“回家吃飯”這么簡單平常的事,變成了“奢侈品”,甚至喝了不該喝的酒,吃了不該吃的飯。
總書記要求“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隨著狠抓作風建設,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樣的情況好多了。
另外一種辛苦,叫文山會海材料堆。
開不完的會、陪不完的會。一天開會四五個,一周開會三四天,一個會,筆記做三遍,現場記一遍,回來整理一遍,再往專門記錄本上謄寫一遍,以備檢查。各種電話通知、微信通知滿天飛,事事要求做方案做計劃,事事要求做臺賬留痕跡……
這樣的辛苦,費心勞神、怨聲載道,最重要的是占據了領會政策、思考問題、研究工作的精力和時間,勢必貽誤一方發展。
效果怎么樣,要體現在各級干部對自主支配時間的感受上,如果你沒感受到,請告訴大眾日報輿論監督部。
我們要恭喜大家的是,這樣的日子要結束了。從中央到省委,已經明令,讓干部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騰出更多精力抓落實。
還有一種辛苦,叫無視規律、盲目蠻干,勁兒使橫了。
剛給母雞撒一把米,馬上就要看下了幾個蛋。這是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率,運動式、激進式工作推進方式,不看實際、違背規律,要求過快過急。
比如,工作剛啟動,就急于總結經驗、“塑造”典型,工程“八字還沒一撇”,新聞稿已經備好、總結也已完成……這種“速成典型”“盆景典型”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新表現,應當引起一些地方干部群眾的警惕。
再如,我們都知道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的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制約著經濟發展。今天我們搞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新興產業,如果不強化統籌協調合作,會不會產生新的重復建設?這不是杞人憂天,像大數據,幾個市都在做,小而雜,一旦形成過度競爭,勢必要出現產能過剩,對有限社會資源造成巨大浪費,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的。

真正的“辛苦指數”,可能很難具體量化,但如果從結果導向來看,一項項技術難題的突破,一個個高質量發展項目的落地……在一份份實打實的成績單里,“辛苦指數”是可感可知的。
比如,
濰坊盛瑞傳動所研發的8AT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縮短了中國與世界50年的差距。而在有此動議之前,它還是一家無技術、無人才、無產品的“三無”民營企業;
威海高新區為吸引A3打印機項目落地,負責招商的同志把打印機拆開,七大系統、八千多個零件,分門別類研究,梳理出110多家供應商,一家一家去談,帶起了一個千億元的產業集群。而在此之前,惠普在中國只有上海、重慶等特大城市才是投資目標;
淄博的原山林場,石頭縫里栽樹,難度之高可想而知,身有殘疾的孫建博接手時,負債4000萬,上百家債主上門討債,今天,萬畝荒山變綠,以林養林,以副養林,他用20年,再造一個新原山;
同樣,蘭陵代村,曾一度負債累累、民心渙散,王傳喜擔任村級班子帶頭人,帶領全村老百姓先治亂、后治窮,先均地、再收地,集中優勢發展現代農業,成長為今天集體經濟強大、文明富裕、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
能干成這些事,累嗎?累;苦嗎?苦。
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后,一定經歷過讓人撓頭的事情,經歷過突發情況、復雜環境,該吃的苦、該受的罪,一定少不了。
但對他們而言,困難是成長的“維他命”,挑戰是提升本領的“蛋白質”。
因為,他們愿意做改革發展的闖將,解決問題的高手;
他們善于變難題為機會和挑戰,善于把客觀存在的不利因素,作為開拓前進的墊腳石;
他們把力氣用對了地方,該統籌推進時有辦法把不同部門的力量整合好,該下繡花功夫時能拿出各種讓政策精細化、精準化落實的好點子,該調查研究摸實情時深入群眾的辦法又多又好。
這樣的辛苦,回味無窮,雋永深刻。

有道是,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讓我們的辛苦,有價值、有意義,就要朝著最厚的地方鉆孔,“鉆厚板”才能取到火種,“鑿深井”方能得到甘泉,這是干事創業過程中顛撲不破的硬道理。
什么是“最厚的地方”?一定是困難多、風險大的地方。譬如,目前,我們的投資項目轉化率排名全國倒數第五,不足20%,怎么把投資意向轉化為落地的項目?再如,創新路上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深化改革過程中的“硬骨頭”“攔路虎”……這些都是繞不開、也躲不過的,只有直面考驗,迎難而上,鉆得進去,研究透徹,才有利于開創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正如省委要求的,我們要主動去當“熱鍋上的螞蟻”,多經歷一些“熱鍋”的煎熬,多經受一些實戰的摔打,多到吃勁的崗位上磨練,終將磨礪真本領、收獲真才干,擁抱不一樣的風景。
來源:大眾日報·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