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是一項休閑運動,它讓釣魚愛好者享受到收獲的愉悅。但一些人久而久之卻有了“釣魚癮”,追求釣不完的魚,尋不完的樂,釣了兩個品種,還想釣三個品種,釣了江河,還想釣湖海,甚至朝思夜想、拋家舍業。作為休閑的釣魚本沒有錯,但“玩物喪志”卻值得警惕。

進入4月,沂河畔聚集著大量的釣魚愛好者。進入4月,沂河畔聚集著大量的釣魚愛好者。

  一套釣具過萬元

  各種裝備一應俱全

  春風一過,臨沂沂河兩岸柳綠花艷。熬過冬的大魚小魚亟需補充能量,這正是釣友摩拳擦掌的時節。在沂河城區河段,踏春的游人只要望向河岸,就有垂釣者的身影映入眼簾。

  記者看到,沂河西岸一個休閑廣場的小水灣,百余米的河堤上一字排開大約20名垂釣者。他們腳下左右兩邊,擺放著各種型號、長短的魚漂魚線等物品。

  一位垂釣者剛釣上來一條巴掌大小的鯽魚,他使用的是一根4.6米長、進口碳素布制作的中檔釣魚竿,市場價在400元左右。面對記者的詢問,這位垂釣者平靜地說:“一般吧,這邊容易掛鉤,還沒舍得用好竿。”

  這位垂釣者所在位置頭頂是柳枝,抬竿時魚線容易被掛住,他身后的電動三輪車上放著全套釣具,手竿長度從2.7米到7.2米共有十多根,每個長度都是高、中檔各有一套,再加上用來釣鯉魚的拋竿和釣箱、魚漂、配線等裝備,他的這套漁具總價已經達到了一萬多元。

  比起總價過萬元的裝備,沂河畔有的垂釣者只是手持一根玻璃鋼材質的普通釣魚竿,腳下只有幾根備用魚線,就連裝魚也是用塑料桶湊合。記者目測這樣簡單的一套裝備花費在100元左右。

  “釣著魚就行唄,小的時候用竹竿綁上尼龍線、鵝毛當魚漂不是一樣釣么?現在已經很好了。”垂釣者很滿足地說。有風的天氣里,魚漂不易觀察,所以魚情并不好,釣友之間索性聊起了天,談論著誰誰剛買了一根好魚竿,放在地上和餌料被游客不注意一腳踩斷;誰誰用幾十塊錢的地攤貨釣上來過十幾斤的鯉魚,一下子就回了本。總之,垂釣者之間的話題總是離不開魚和釣魚的裝備。

  有人拿釣魚當比賽

  有人花錢釣“巨物”

  休閑廣場岸邊垂釣者的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在河水下游一公里左右的一段景觀橋上,多是年輕垂釣者在鏖戰。這段景觀橋無遮無擋,太陽曬得厲害,橋邊有護欄,不利于安置釣箱椅座,大多數需要站起身手拿釣竿不歇息。盡管在這里垂釣是個體力活,但因為靠近主河道,魚情要好于環境優越的岸邊。

  或許是因為年齡存在差距,兩處位置的垂釣氛圍截然不同。同樣是釣到中魚,休閑廣場那邊的釣友們波瀾不驚,甚至隔壁釣位的人都不轉頭看一眼。釣多釣少無所謂,垂釣是他們打發時光的好途徑。景觀橋上,盡管隔著二三十米,釣友之間也要呼喊一聲:“第幾條啦?這次換的是啥餌?”仿佛在進行一場角逐。

  除了免費的河邊,需要花錢的垂釣園的生意也很紅火。周末是垂釣園老板最開心的日子,西面八方釣癮大又舍得花錢的釣友云集散落在這些城郊接合部的垂釣園內。對很多釣友來說,“不在乎”每人40元至50元的魚票,只要塘內有大魚就行。在專門提供20斤以上大魚的“巨物池”內,只要“開竿”就是3小時,收費300元左右。

  垂釣園即釣友口中的“黑坑”,但這并不適合所有釣友。比起自然水域或養魚塘內的魚,這里的魚更“滑”,對餌料東挑西揀,不對胃口不碰;吃餌小心謹慎,甚至能做到吃完餌魚漂不動。即使是資深釣友,來到不熟悉的黑坑也可能空手而回。

  一位釣魚愛好者向記者講述了第一次到黑坑垂釣的經歷。當時他花了50元買票,早飯后去、晚飯前回,中間試遍了帶過去的各種餌料搭配,一條魚也沒釣到。臨走收拾裝具時,隔壁釣位的釣友拿出兩條大鯽魚扔了過來:“拿回去交差吧,空著手回去挨熊。”

  遠赴兩百公里外水庫

  一釣就是幾天幾夜

  “能一直釣黑坑的都是癮大還不差錢的。”記者熟識的一家垂釣園老板楊先生說,據他觀察,釣黑坑的一般有兩種人,一種是釣魚上癮時間不長,想到黑坑自我挑戰、提高水平;另一種是有錢有時間,怎么盡興怎么來。前者在生活中因為釣魚耽誤事、碰到挫折或洞察黑坑費錢后,會收手不干。

  楊先生說,他就見過一位干裝修工作的釣友,經常正釣著魚接到預約裝修的電話,為了能繼續釣魚他就把活兒往后推,老是耽誤正事,次數多了之后在業內口碑不好,掙不到錢,黑坑還一直花錢。最后一次見到他時,可能在電話里剛跟誰吵完架,他干脆把所有的魚竿都折斷扔進了魚塘。

  這件事對楊先生觸動也很大。從那次以后,夜間12點一過他不再允許釣友進入他的垂釣園,因為12點之后趕來的釣友基本都是剛下夜班。這些人用補覺的時間來過釣癮,上班的時候肯定會不在狀態。

  對于一些釣友來說,垂釣園里的“巨物”也無法滿足他們。楊先生介紹,他所熟悉的釣友中,有人開車遠赴200多公里外的水庫,隨車帶上吃住補給,在水庫邊安營扎寨,一釣就是幾天幾夜。困了就支上釣大魚的拋竿,再掛上咬鉤提示的鈴鐺,在車上瞇瞪一會兒,聽到鈴聲躍起身搖輪收魚。

  這樣的故事記者也曾目睹。2015年初秋,記者在臨沂一所駕校學車時,與上一位學員交接后,她沒有下車離開,反而央求教練能不能在既定路線盡頭拐個彎送她去找人。那是一個距離城區十幾公里的濕地公園。原來四五天之前,她的父親與好友在那里找了個釣位,搭帳篷連軸釣魚。這位學員的母親要求她當天務必把父親勸回來。

  不同的魚吃餌的習性不同,同一個位置天氣變化魚情也隨之改變,要想有收獲就需要垂釣者不住地專注觀察、調整對策、總結經驗。“確實有人‘釣魚癮’很大,不顧家庭和工作,不過還是理智的人多,極端例子不多見。”楊先生表示,釣魚成癮的人可能是骨子里喜歡挑戰,當生活、工作中的經歷不能超越他在釣魚過程中感受到的挑戰樂趣時,他就會更加熱衷釣魚。

  “凡事講究適度,釣魚極端成癮不可取,一定要心態平和,否則可能會既耽誤正事,也影響家庭和睦。”楊先生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