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許多人看新聞、看影視劇甚至看小說,都在網上看。尤其是一些青年人,幾乎已經須臾離不開手機客戶端了。但仍有許多人還在默默地堅持讀書,而且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來看看省城市民的閱讀數據、身邊隱藏的閱讀達人以及書香之家可以借鑒的經驗……

記者從山東省圖書館得到的閱讀大數據顯示,2018年在山東省圖書館借閱圖書最多的讀者竟是一位已經75歲的老人——聶紹錚。他全年借書383冊,平均每天借閱超過一本書。可能更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是,聶紹錚老人既不是一位退休后“老有所學”、追求閑情逸致的人,更不是在家安度晚年的老教授。他,是一位曾經在外流浪多年的獨居老人。

住在公租房里的“讀書達人”
記者根據山東省圖書館提供的通訊方式聯系到聶紹錚老人時,他痛快地接受了采訪請求,并把自己的住址詳細相告。4月19日上午9點半,記者如約來到位于濟南西郊臘山北路的一個新建小區,見到了住在一樓的聶紹錚老人。
“這是我租住的公租房,一個月160元左右的租金,剛剛搬來一個月。”聶紹錚老人熱情地把記者引進屋內。這個公租房一室一廳,面積大約30平方米,沒有任何裝修。在最里面東側有一張小鐵床,旁邊墻壁上掛著一幅老工友贈送給他的“博學厚德”書法作品。床頭上面,懸掛著一個用反光紙自制的簡易罩子燈。床面上擺放著一些書籍和幾件被褥。其中,有他幾天前剛剛從省圖書館借來的四本書:《智慧書》、《西點軍校自控課》、《哈佛人生規劃課》、《領導智慧要略》。
在過道處,散放著兩個小沙發,是老人從垃圾站撿來的,上面罩了一層被單,表面很干凈。另外,在角落處還有兩把簡陋的凳子和做飯吃飯合用的小鍋等簡易廚具。除了這些,屋內幾乎就沒有其他物品了。
“這就是去年一年從山東省圖書館借了383冊圖書的讀者嗎?”這是記者見到聶紹錚老人的第一反應。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情況,記者很難想象這位生活窘迫的老人竟是一位讀書達人。再看眼前的老人,穿著洗得干凈的黑色上衣,頭戴棉帽,臉上一直帶著笑容,看上去很自信,完全看不出生活的孤獨和窘迫給他帶來的不良影響。
“我現在大都是躺在床上讀書,有時也坐在床邊讀,晚上要打開罩子燈才行,還得戴上眼鏡。”聶紹錚拿起床上的四本書對記者說,在圖書館一次最多能借四本書,他要在一周之內讀完歸還。剛借的這四本書,一本是西班牙作者寫的,兩本是美國人寫的,還有一本是國內作者寫的。看得懂的他就仔細看看,看不太懂的就只看看提要和標注,并不是每一本書都詳細閱讀,那樣根本看不完。
他很滿足地說,現在有了自己的住處,雖然簡陋,但讀書的條件比他以前流浪時好多了。
流浪在外還花錢買書或撿書來看
聶紹錚小時候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但想讀書的意識一直隱藏在他的內心深處。初中畢業后,他先上了一年技校,之后到濟南一家化工廠當工人,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他夢想著以后有條件時,可以自己掙錢買書看。然而,命運多舛,由于種種原因,他最終選擇了離開濟南,到外地四處流浪。
“除了西藏、新疆、內蒙古和東北等幾個地方沒有去過,國內別的地方我基本都去過。”聶紹錚說,開始在外流浪時,自己都是步行,每天要走幾十里地,沿途撿拾些破爛、廢報紙和易拉罐、塑料瓶等,賣點錢買吃的。有時,在一個地方多呆幾天打個零工,掙點辛苦錢,再接著走。幾年下來,估計走了有幾萬里地。后來,他在一家廢品店花20塊錢買了一輛還能騎的破自行車,開始蹬著破自行車流浪,接下來幾年又騎行了幾萬里。
“古人說,走萬里路,讀萬卷書。我走的路早就有幾萬里了,希望以后能讀萬卷書!”聶紹錚笑著說,在外流浪時,想讀書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為自己買不起書,也不好意思去書店看書。只有撿別人扔掉的報紙、雜志和破舊書籍看看。看完了,能帶著的就帶走接著看,不好攜帶的,就當廢紙賣掉或扔掉。
他從床上拿出一本《曾廣賢文》告訴記者,這本書是1996年他在廣西玉林火車站一個小書攤上買的,當時花了3.8元錢,比他一天的伙食費還多。所以他覺得很珍貴,這些年來一直帶在身上,都不舍得扔掉。
這本書是古人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集結了歷代先人總結的各種格言、諺語。記者翻了一下,只見上面寫滿了他的讀書感悟,還對他認為重要的語句進行了標注。記者夸他的字寫得不錯,聶紹錚老人有些得意地笑了,神情跟孩子一樣純真。
讀書讓自己明白事理心里亮堂
2017年,在外流浪漂泊35年后,聶紹錚回到濟南。由于無兒無女可以依靠,他沒有找到住處,很快又走了。到2018年,聶紹錚再次回到濟南,這次他得到了弟弟的幫助,先在鞭指巷租了一間小房子。大約一年后,才租到了現在的公租房。
流浪在外幾十年,不管怎么說,現在總算在濟南有個家了。蝸居陋室的聶紹錚對于讀書的渴望被激發出來。去年回到濟南不久,聶紹錚就到省圖書館辦理借書證。他原以為會很麻煩,沒想到很快就把借書證辦好了,接著開始借書看。春夏天,他每天早早起床,先看一會兒書,再做飯吃。去年冬天,因為租住房沒有暖氣和空調,他起床比較晚,但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看書。
“忘記借的第一本書是什么了,但印象比較深的書是一冊精選本的《四庫全書》。”聶紹錚告訴記者,他什么書都看,自然的、科技的、軍事的等等,但最喜歡的是社會科學方面的書,像《論語》《鬼谷子》《張居正》《王陽明》等。
“我流浪時靠撿拾廢品賣錢,靠打零工掙錢,從不干違法的事,心里有底線,這是書里講的道理。”問起讀書的感悟和收獲,聶紹錚想了想說,讀書以后,就會有自己的主觀世界,就會進行思考,苦日子也會好過一些。讀書讓他明白事理,心里亮堂,不管生活遇到什么困難,他都知道應該怎么解決。他勸不愛讀書的人盡量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書讀多了,就會知道怎么做人做事,對個人對社會都有好處。
聶紹錚的低保正在辦理中,目前沒有任何收入,主要靠弟弟和工友接濟為生。他的家里甚至連臺電視也沒有,但從他身上看不出一點抱怨的情緒。借書讀書,已經成了他唯一的愛好,也是他最大的樂趣所在。他說,他現在住的地方離市區比較偏遠,坐公交車不太方便,去一趟省圖書館來回要花費5個多小時。過幾天,他又該還書借書去了……
(生活日報 記者 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