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4月29日報道,2019年4月23日,青島及其附近海空域,中國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活動隆重舉行。《面對面》采訪了北部戰區海軍參謀部作戰處副處長葛海程,海軍西寧艦政治委員公維波,海軍海口艦巡航柴油機班長王東,揭秘海上閱兵背后的故事。

  精中選精,受閱艦艇要代表海軍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4月23日14點30分許,海上閱兵正式開始。海面上,32艘中國海軍受閱艦艇編成潛艇群、驅逐艦群、護衛艦群、登陸艦群、輔助艦群和航母群,破浪駛來。天空中,戰機梯隊呼嘯臨空。這些艦艇和戰機都是精中選精挑選出來的。

  北部戰區海軍參謀部作戰處副處長葛海程全程參與了此次海上閱兵的計劃、方案、協調等工作。如何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新型裝備參加檢閱,如何選定承擔檢閱艦任務的艦艇?在檢閱倒計時的這段時間里,葛海程心里的那根弦始終緊繃著。

  葛海程:我們選擇艦艇,不光選它的裝備,還要選執行過多種任務的。

  記者:不是誰都能進到我的名單?

  葛海程:對,我們這次不光它要能來,而且還要代表海軍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能夠激勵官兵,所以我們這次選擇的艦艇都是有代表性的。我們的艦艇有的執行過也門撤僑,有的多次執行過亞丁灣護航任務,還有的執行過環球航行,選這種具有歷史代表性的艦艇參加我們這次海軍七十周年的慶典。

  這次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活動,是新中國第6次海上閱兵,也是葛海程第二次參與海上閱兵。10年前,2009年,也是在青島,葛海程作為組織者,參加了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對比相隔10年的兩次檢閱,葛海程用“日新月異”和“翻天覆地”來形容,這10年,海軍的發展壯大是完全超乎想象的。在選擇裝備上,葛海程說,10年前突出“全”,這次是突出“精”。

  葛海程:2009年可選擇性沒有現在這么大,當時展示的很多都是二代的裝備。

  記者:當時什么心情?

  葛海程:當時還是覺得有些著急,中國海軍的發展和我們國家的發展還有些不對稱,甚至有些落后于我們國家的發展。

  記者:如果和10年前相比的話?

  葛海程:10年前要突出全,現在要突出精,就是要展示我們最好的,而且數量、質量上可選擇性都非常大。

  檢閱艦提出三個“百分百”,閱兵前心理測試“輕度焦慮”

  通過各方考量,此次海上閱兵,擔負檢閱艦任務的是舷號為117的西寧艦。西寧艦是中國自主研制的052D型導彈驅逐艦,于2017年在北海艦隊正式入列,代表了中國現役驅逐艦的最高水準,被軍迷譽為航母編隊的“帶刀護衛”、“中華神盾”。對于能夠成為主席的閱兵艦,西寧艦政委公維波表示:對全艦官兵都是巨大的榮耀,是一種從里到外,從上到下的全新洗禮。

  為了保證任務萬無一失,西寧艦對艦上官兵進行了心理測試,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志都有輕度焦慮。

  記者:我們每個人在期待一件本行業特別巨大的事情的時候,一定希望這個機會是我的,可是機會真來了,為什么還會輕度焦慮?

  公維波:唯恐自己干不好,太想干好了。每天晚上熄燈之后,我們出去走一遍,基本上各個部位都是有人的。哪怕一個小的螺絲釘,每個人都在檢試。為了確保這次任務圓滿,我們提出了一個口號:三個百分之百——人員百分之百過硬,裝備百分之百可靠,動作百分之百精準。我們有一位戰士,在活動準備過程中不小心把腿磕傷了,造成了肌腱損傷,醫生給他上石膏,讓他臥床休息一周。他沒法參加任務了,很遺憾。但是第三天我到他房間看他的時候,他人不見了,到戰位上擦拭裝備去了。部門長說,他是主動請纓,雖然不能亮相了,但還是希望做一些幕后工作。

  集結時間只有十幾天,卻能做到米秒不差,靠什么?

  此次閱兵采取艦艇單縱隊航行、飛機梯隊跟進的方式。葛海程說,以往組織一次出訪或者演習活動,可能有很長的準備時間,但是現在基本上就是很短的準備時間,而且比以前更好更精準。這次海上大閱兵,我們看到飛機和艦艇米秒不差的配合,其實艦艇和飛機梯隊的集結也不過十幾天的時間。

  葛海程:未來戰場是瞬息萬變的,可能留給你的準備時間不多。你在日常提升你的戰備訓練水平,那么到了應對的時候就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應對好。我們幾十艘艦艇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極近的距離內,大家要編成一個非常漂亮的編隊。

  記者:它難在什么地方?

  葛海程:難在就是協同,特別精準。我們飛機的間距要到15米或者20米,危險系數特別高,對于一架每小時飛行幾百公里的飛機來講,這種距離就像我們在路上開車,可能要擦肩而過這種感覺,甚至比那個感覺還要強烈。然后飛機和艦艇都要配合起來,要做到米秒不差。

  葛海程介紹,之所以能夠做到米秒不差,是因為部隊的信息化提升到更高水平,比如說,我們的北斗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就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信息化系統,可以把大家交聯到一起,實現這種大的編隊協同。

  機艙里堅守數小時,無數普通一兵托舉大國戰艦駛向深藍

  在驅逐艦群中, 舷號為171的海口號驅逐艦排在第五位。海口號驅逐艦是中國海軍第一代具備相控陣雷達、垂直發射系統的防空型導彈驅逐艦。入列十幾年,海口艦3次赴亞丁灣護航,多次參加多國聯演,航跡不斷向遠海延伸。在準備和接受檢閱的幾個小時內,海口艦機電部門柴油機班長王東,一直堅守在發動機機艙內。

  王東:接受到這樣的任務,實際每次我都想到甲板上去看一下壯觀的場面。

  記者:能去嗎?

  王東:不能去。

  記者:你不覺得心理上有點遺憾的地方?

  王東:那倒沒有,因為我感覺在我的戰位上保證艦艇動力這一塊。只有我的動力保障安全了,艦艇才能完成整個閱兵流程。如果我戰位出現一點問題,就會導致艦艇失去動力或者跑偏,所以我認為我的工作還是挺神圣的。

  1994年,抱著要在部隊闖出一番天地的想法,初中畢業的王東加入海軍,被分到號稱“海上鐵拳”的某驅逐艦支隊,在一艘年齡比他還大的護衛艦上當主機兵。農村出身的王東非常珍惜在海軍工作的機會,2003年,他從本專業30多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海口艦首批艦員。

  16年,王東跟隨海口艦執行首批、第十批、第二十七批亞丁灣護航、多國海上聯演等任務,航跡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總航程達34萬多海里。他本人也先后3次在支隊以上專業比武中奪得第一名,多次在演訓任務中發現和排除重大故障,榮立了二等功。首次護航時編寫的《遠海任務中主機使用管理指南》成為后續護航編隊的必備手冊。雖然只是一名班長,但王東已經成為全軍優秀士官,名副其實的“兵專家”。王東說,在他的機艙里,如果哪個地方有一滴水往下滴的聲音,都逃不過他的耳朵。

  記者:你把這些東西,比如腦袋頂上這些管道,旁邊這些按鈕都弄明白都記下來,要花多久?

  王東:兩三年時間吧,這個機艙里所有系統我全部用紙跟筆畫下來,系統上每個閥門每個法蘭螺絲連接部位,它是什么作用,我必須一個閥門一個螺絲都不漏地把它記錄下來。這樣出現故障的時候,我能迅速準確地判斷哪個點或者哪個螺絲連接部位出現了故障。

  有人把像王東這樣的士官群體比作艦艇的“龍骨”,雖然處在基層,卻支撐著戰艦龐大的身軀,默默無聞、甘于奉獻,托舉著大國戰艦向著深藍!

  從1949年4月23日江蘇泰州白馬廟啟航,人民海軍走過不平凡的70年。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從不謀求海上霸權。中國海軍走向深藍,既是對祖國萬里海疆的守護,也是對世界和平的維護。

  (原題為《面對面丨揭秘海軍成立70周年海上閱兵的幕后故事》)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