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學深圳、趕深圳”,南北兩座濱海之城,差距在哪?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王帆 深圳報道
自豪的青島人也有著強烈的怕被別人拉下的危機感。
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期間,青島在繼續落實與深圳的合作。
6月12日下午,青島·深圳人才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青島舉行,雙方將通過人力資源服務,加強青島和深圳業務交流和深度合作,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根據簽約儀式上達成的協議,深圳人才集團將協助青島市“雙招雙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推進深圳企業家青島產業創新園建設,協助落實赴深圳實訓干部交流對接,提供高端人才獵聘、人才培訓、測評和管理咨詢等高端服務。
這并非一個孤立的合作事件。今年3月25日-28日,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在深圳考察學習,期間,王清憲明確指出,我們“學深圳、趕深圳”,就是要放大坐標找不足,提高標準找差距。
在“學深圳、趕深圳”的浪潮之下,青島正在進行一場全面的城市升級戰。
2018年,在中國大中城市GDP排名榜單中,青島位列第12,曾排在其后的成都、武漢、南京等城市,在最近幾年里實現了對青島的反超。但在北京和天津之外,青島仍為GDP突破萬億的“北方第三城”。
今年正月初一,新上任的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發布新春寄語稱,自豪的青島人也有著強烈的怕被別人拉下的危機感,甚至可以說,內心深處充滿深深的焦慮。
將深圳作為對標對象的背后,是青島這座北方濱海名城重新崛起的雄心。
GDP相差一倍,高新技術企業相差4倍
2018年,深圳以不足青島1/5的面積,創造了兩倍于青島的GDP。
從產業結構來看,青島與深圳的三產比例非常類似,工業的占比都在40%左右,服務業的占比接近60%。
但細究結構,兩城卻大有差異。其中,深圳的新經濟增加值為9155.18億,占GDP的比重達到37.8%,青島的新經濟增加值為3065.8億,占GDP的比重為25.5%。
從更直觀的代表企業來看,作為擁有百年工業底蘊的北方名城,青島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憑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4.340, -0.11, -2.47%)為首的“五朵金花”享譽全國。近年來,青島也培育出了特銳德(19.290, -0.23, -1.18%)、明月海藻等新的“金花”,但知名度以及體量都相對有限。
青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程國有對當地媒體表示,直到現在,人們提起青島,首先想到的還是幾十年前那幾朵老“金花”,這不得不說是青島產業的尷尬。
相比之下,深圳卻在不斷的轉型升級中,形成了一種代表企業“梯次交錯”的格局,既有華為、騰訊、比亞迪(49.350, -0.87, -1.73%)等成熟的領軍型企業,又有大疆、華大基因(55.060, -1.27,-2.25%)等新的中堅力量,以及眾多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和后備軍團。
以高新企業數量來看,2018年,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4萬家,當年新增3000家以上,而青島全市的高新技術企業存量僅為2700余家。
不斷涌現的高新技術企業對應著充裕的就業崗位和有競爭力的薪資,這使得深圳在引進人才方面占盡優勢。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增加49.83萬,最近4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已經超過200萬。相比之下,青島2018年人口增加10.43萬,近4年總的人口增量也僅為約35萬。
但從當地的在校大學生數量來看,青島對比深圳有明顯的優勢。事實上,在推動合作辦學方面,深圳和青島是勢頭最猛的兩座城市,深圳已經或正在引進的高校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武漢大學等,而截至2018年11月,青島共簽約引進高校32所,其中16所已落地運行。
深圳與青島核心經濟指標對比

(注:以上均為2018年數據,來源于深圳、青島統計公報以及其他公開信息。其中,“新經濟增加值”為青島的表述,深圳稱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
青島在做什么?
2019年1月29日,農歷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青島新的市委書記王清憲上任。
新年過后不久,王清憲即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赴深圳考察學習。3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推介會上,王清憲向臺下數百家位企業代表表示:青島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門、各區市用一個月時間,與深圳全面對標,學習這里的營商環境、制度創新、政務服務,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島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個部門做不到,有關部門、區市的主要領導就要在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上作出解釋。
一個月后,4月30日,《青島日報》刊文《青島各區市:“對標”深圳 列出“學趕”清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這份清單發現,“新興產業”和“營商環境”成為青島各區市制訂任務的關鍵詞。
其中,青島嶗山區提出對標深圳市福田區、南山區,聚焦新興高端,重點實施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和獨角獸、瞪羚企業培育計劃等;對標南山的即墨區重點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海洋等十大現代產業;對標龍華區的萊西市確定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綠色建筑、通用航空和高端裝備等10個專業招商小組,力爭新簽約、新開工、新竣工投資過億元項目各100個以上。
山東省發改委主任張新文曾指出,總是“慢半拍”甚至“慢多拍”,已成為阻礙青島城市發展的重要問題。
當前,青島已經將“雙招雙引”作為抓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各級都把“雙招雙引”作為“一把手工程”。
想要通過招商引資實現新興產業的聚集,改善營商環境是重中之重。一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初創公司創始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和其他很多城市對比之后發現,深圳各級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非常強。
深圳前副市長唐杰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總結,深圳最大的經驗在于,堅持不懈地推進市場化、法治化。
在今年的青島市“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會上,王清憲說,青島市要跨越式發展,我們的腦子一定要轉方式,需要更多市場化邏輯。好多看著沒有辦法的,一轉向市場化,又好又快。
(21世紀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