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輪胎又被稱為黑色污染,利用廢舊輪胎土法煉油、提煉炭黑的生產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和廢水,對大氣、土壤、水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為此,近年來,國家、省、市各級均出臺相關要求、發起多項行動,持續加強對廢舊輪胎煉油廠、橡膠加工廠等“散亂污”企業治理,保護生態環境。而在膠州市,多家利用廢舊輪胎土法煉制燃料油和炭黑的“散亂污”企業,被群眾多次舉報、監管部門屢次查處后始終未能取締,給當地環境造成破壞。

5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膠州市膠北街道大楊路與王花路路口,在一片麥田的南側找到了這家工廠。緊閉的大門,三米多高的圍墻,讓這家工廠頗顯神秘。而周圍彌漫著的刺鼻氣味,證明這里正在生產。記者等了半天,工廠大門始終沒有打開過。一位附近村民告訴記者,這家工廠主要加工廢舊輪胎。
附近村民:平常就關著門,很少開門,好幾道門,那個墻挺高的。有時候拉貨敞開了,趕緊關上,正經買賣能這樣?干了兩三年了,老百姓真受不了了,那個味聞著很難聞,村里老人孩子受得了嗎?。
除了對健康擔憂,村民還對是否會對周圍農田造成污染心存疑慮。那么,村民的擔心是多余的嗎?下午五點,工廠大門突然打開,一輛載滿貨的卡車駛出,記者趁機走進了廠區,只見地面上堆滿了廢舊輪胎,廢水混著油污肆意排放,空氣中的刺鼻氣味也愈發濃重,廠房內部各種機械正轟隆作響。

附近村民:他那個輪胎都是從外地一些廠子進來的,還有一些廢品站收的。輪胎切切,有時候直接就扔進去了,溫度一般都得七八百度,加工的時候味道很大,隔著老遠就聞到了,那個橡膠,很刺激鼻子。加工輪胎,加工炭黑,還有鋼絲,再就是煉油,那個炭黑不蓋東西,經常飄出來。
見有生人進來,工人們迅速離開了廠房。而在一個彌漫著嗆人粉塵的倉庫里,記者發現了上百個尼龍袋,里面裝滿了黑色粉末,明顯就是村民提到的炭黑。就在記者查看時,一位自稱老板的男子聞訊趕來。
面對記者詢問,這位男子支支吾吾,隨后借故離開,不見了蹤影。記者又來到廠房后面的院子,正好遇到幾位工人正在休息。
工廠沒有廠名,老板不知去向,通過定位記者也未能查到注冊信息,加上廠區的生產狀況,難覓蹤影的環保處理設備,這家工廠的“散亂污”特征十分明顯。而打擊散亂污企業,青島已持續多年。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家企業不僅繼續生產,而且還是在撕掉封條的情況下生產。采訪中,記者發現,廠房門上被撕開的封條上赫然寫著:膠州市人民法院,2019年5月24日封。也就是說,僅僅在查封了兩天后,這里就明目張膽地恢復了生產。

在膠州,這樣的土法煉油企業不止一家。在膠西鎮的這家工廠,白天大門緊閉,晚上卻燈火通明,同樣也是加工廢舊輪胎生產炭黑和燃料油。比起上一家工廠,這家的規模更大,現場有四臺鍋爐正在運轉。
附近村民:也查過,查了之后吧,也停兩天,之后又接著干,村民現在都有意見,反映多少次了。你查查停兩天又開始干了,執法哪有這么弄的?
在層層要求、嚴厲監管下,這些企業是如何做到明目張膽大肆生產的呢?
記者隨后把情況反映給了環保部門和轄區政府部門。環保工作人員表示,膠西的這家工廠已經勒令停工。
膠州市環保局工作人員:6月10日接到您舉報后就去處理了,沒有手續,現在已經進行了斷電處理,已經停產不干了,主要設備也給他斷開了,不具備生產能力了。
然而6月10日下午5點,記者再次來到膠西的這家工廠,依然看到有工人正在忙碌。至于膠北的這家工廠,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竟然一問三不知。
膠州市膠北街道環保助理員:他自己說有手續,但是我們兩天去,沒干。
記者:他有沒有環保手續咱查不著?
膠州市膠北街道環保助理員:查不著。
記者:他這個廠叫什么名?
膠州市膠北街道環保助理員:不知道他叫什么名。讓他提供手續老是不提供,你要不去局里查查。
記者:工商手續有沒有?
膠州市膠北街道環保助理員:咱也不知道。
記者:咱沒去問問查查?
膠州市膠北街道環保助理員:你問問市里吧,俺和工商說不上話。
本臺短評: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常抓不懈
打贏藍天保衛戰,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既是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這兩家“散亂污”企業,產生的污染不可謂不重,群眾反映不可謂不強烈,然而現實卻是,違法被查封之后,竟然敢于撕毀封條繼續生產,置法律權威于不顧。在環境違法面前,環保執法不能顯得無力而滯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必須有持續有力、不留死角的監管,必須是常抓不懈、杜絕死灰復燃!
(愛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