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低保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但現實中一些地方,農村低保卻成了備受覬覦的“唐僧肉”,低保“養懶漢”現象突出。對此應加以高度警惕。
30多歲就不想干活,只想“混低保”
有村民反映,村里有人30多歲就不想干活了,整天想方設法混低保。
如明明有勞動能力,卻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拒絕勞動,撂荒承包土地、山林、水塘等,也拒絕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就業培訓、農業科技培訓和勞務輸出。
還有人,拒絕配合入戶調查,隱瞞家庭真實收入,甚至轉移、放棄個人資產。這些人,明明不缺低保那點錢,卻硬是把低保當作“唐僧肉”,吃到嘴里才安心。
還有些人,家庭收入其實還可以,但總是購買高檔非生活必需品或長期高消費,實際生活水平遠超當地農村低保保障標準,通過各種方式“哭窮”,來將自己納入低保范圍。
收入“超標”,卻遲遲不退保
為何會出現上述情況?
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不夠完善。個別地方政府未能對農村社會救助對象細化分類,往往傾向于將各種救助福利集中投向低保戶。這既無法有效保障低保邊緣戶、臨困戶等群體的生活需求,也可能導致低保戶在享受各種救助福利的過程中淪為“懶漢”。
農村低保退出機制不夠健全。個別地方政府未能及時將符合退出條件的低保戶移出低保保障范圍,既浪費了寶貴的低保救助資源,也可能降低低保戶對于就業的興趣。
監督機制不完善。農村低保工作人員配置不足,難以及時有效發現和解決低保過度依賴問題。
低保政策宣傳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在低保宣傳工作中,未能重視廣播、報紙、電視、新媒體等平臺的綜合運用,難以讓廣大農村群眾及時了解低保政策,也無法有效發動廣大農村群眾對收入“超標”但遲遲不退低保家庭進行監督舉報。
就業培訓不充分。一些地方對具備勞動潛力的低保戶,未能采取有效的促進就業措施,如開展職業培訓、增設公益性崗位、提供就業補貼等,導致其就業意識不強,更傾向于放棄工作機會而消極依賴低保。

低保如何才能“扶貧不扶懶”
農村低保是幫扶貧困農民家庭的專項資金,對于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須“扶貧不扶懶”,決不能任其變形走樣。
應優化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對救助對象進行分類,不必將救助范圍局限于低保戶,可以適當延伸至低保邊緣戶、臨困戶等群體,避免部分農村低保戶在“福利疊加”的影響下形成低保依賴。
健全農村低保退出機制。進一步規范農村低保工作,定期了解低保戶收入水平的變化,對農村低保對象進行全面清理核查,如果低保戶收入超過低保線,即需退出低保保障范圍。
健全低保申報制度。實施經濟情況變化申報制度,不論是在收入突然減少或負擔突然加重而要求追加救助時,還是在獲得穩定工作、收入水平有所增長時,低保戶都需要及時向主管部門申報情況變化。
實施定期申報審核制度。每隔一段時間,例如半年或一年,低保戶都需要再次提交申請,經審核合格后,方能繼續享受低保福利。
完善農村低保監督機制。可嘗試成立編制外的農村社會救助機構,為了保障監督效率,需要確保救助工作人員數量不低于3人,并為其配備工作必需的信息設備,以便準確記錄和動態更新低保戶的基本信息,及時發現符合退出條件但隱瞞信息的低保戶。
加強低保政策宣傳力度。綜合運用廣播、報紙、電視、新媒體等平臺,全方位推進低保政策宣傳工作。積極組織工作人員入戶宣傳,以面對面講解的方式提升農村群眾對低保政策的知曉率。對收入“超標”但遲遲不退低保家庭,一經查實可將其列入“騙保”黑名單。
(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