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問政山東》曝光了院士成果“山東開花省外香”,令人遺憾,讓人著急。

據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科研團隊參與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新藥——GV971今年即將上市。但在當初,新藥研發經歷過一段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管華詩院士介紹,這款藥被賣到了美國,后來又由上海綠谷制藥集團將其經銷權、實施權買回中國,現已經成為上海制藥行業的明星產品,管華詩院士對這一研發成果沒在山東開花結果感到遺憾。
院士成果為啥“山東開花省外香”?資金“卡脖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不意味著科技成果自動轉化為生產力。一個科研項目,從實驗室到市場,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巨大資金”來驅動鏈接。這個院士成果,生長于山東,開花于山東,卻由于資金等原因,只能遺憾地出走山東,在國外和省外結果,最終成了別人家的明星和“印鈔機”,遺憾嗎?內疚嗎?著急嗎?
院士成果尚且如此,其他科研成果轉化有多難;院士成果都得不到資金支持,其他科研成果轉化能得到多大資金支撐?誰該遺憾?誰應內疚?誰更著急?

遺憾、內疚、著急,僅有這些是不夠的,關鍵要痛定思痛、有所改變,關鍵要“亡羊補牢”,解決資金“卡脖子”問題,不能讓這樣的事再次發生了。
當前,山東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動能轉換的膠著期,在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要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要求,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技引領,尤其需要以強大資金為科技創新提供動力和支撐。
有報道指出,山東是個金融產業落后省份,“注冊地在山東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僅占全國的2.8%,相當于浙江的1/4、江蘇的2/3;管理基金規模僅占全國的1.4%,相當于浙江的1/5、江蘇的1/3。境內上市企業和‘新三板’掛牌企業數只相當于江蘇的1/2、廣東的1/3。”
基于觀念滯后和山東金融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融資難”一直是制約山東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科技創新發展的突出難題。動能轉換需要金融支撐,科技創新呼喚資金保障,而山東金融相對落后,這個矛盾如何化解?

只有改才有出路。金融是科技創新的血液,貧血之體,必然羸弱。只有改變,才能改善,才能讓科技創新擺脫“貧血”困境。
這兩年,山東在金融保障上下了很大工夫,最為典型的就是“動能轉換基金”。省委省政府設立新舊動能轉換基金,以財政資金作為引導資金,通過和基金公司合作,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據悉,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基金設立一年來,批準設立27只基金,認繳規模1775億元,實現了“十強”產業全覆蓋。目前,新設基金已實現投資53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近190億元,投出了一批數額大、影響力強、帶動效果顯著的大項目。
院士成果不能再“山東開花省外香”了。
據報道,管華詩院士親自主導的海洋抗腫瘤藥物BG136,目前也處在尷尬境地。從實驗室到臨床試驗并最終上市,需要巨大研究經費,高校院所不具備這樣的投資能力,而在山東,藥物研發在這個階段政策性資金較少,申請渠道少,即便申請到金額也不大,怎么辦?
科技廳負責人介紹,青島首只總規模50億元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就是針對海洋業務的,并已于昨天正式公布,這個院士成果,很有希望在山東就地轉化。
金融是科技創新的血液,金融與科技創新循環通暢,創新發展才會活力四射。希望山東財政金融改革的步子更大些、更快些,希望院士們不再為資金煩惱,“院士成果山東開花山東香”,希望財政金融多管齊下,為更多科研注入金融血液,為山東動能轉換加足油!
(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