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再次迎來喜訊!記者了解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官網日前發布的今年一季度全國改革熱度指數評估報告顯示,在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中,濟南市以81.14分排名第三(前兩名分別是北京、上海,均為世行確定的代表中國營商環境水平的樣本城市),高于山東(76.1分)5.04個百分點;按區域排名,濟南屬東部城市,同樣列北京、上海之后,位居第三。
“全球二線城市”“亞洲城市50強”等榮譽接踵而至,“全省首位”“第一”“領跑全省”等“走在前列”的位次頻頻發布,千年古城在世界舞臺上越來越從容自信。這些數字與榮譽的背后,是濟南市營商環境質量穩中有升,是現代泉城改革奮進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的有力佐證。

如今,行走在改革大潮中的濟南,從“一次辦成”到“市場主體增速由全省第16位升至第1位”,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民營經濟,像尊重科學家一樣尊重企業家”到獲評“2018中國企業營商環境十佳城市”“2018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稱號”“城市創新環境競爭力排名全國第九”……這些“濟南效率”“濟南質量”,塑造的不僅是城市面貌、社會風尚,更有人的精神面貌。改革圖新、創新創造、開放融通……這些改革基因,凝結為城市精神、內化為城市路徑、上升為社會共識。
第51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會議、2019跨國公司(濟南)高層對話會、兩岸新舊動能轉換高峰論壇……一大批國內外企業家、高端人才在世界地圖上“標注”中國濟南,在工作日志上排下前往中國濟南的行程。他們來到濟南分享國際經驗,重新認識濟南,并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德國前國防部長、德國社民黨前主席、歐洲社民黨前主席魯道夫 沙爾平認為,濟南與德國合作交流密切,德國中小企業看到了在濟南甚至中國發展的美好前景。“變化太大了,濟南的城市規劃和建設都已經達到了國際標準。”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劉璟芳同樣對濟南發展充滿信心,“濟南完善的配套和廣闊的投資空間,一定能吸引更多臺商來濟投資興業,助力濟南的發展。”
近年來,濟南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以問題為導向,2018年6月至今,全市出臺實施各類改革文件69件,承擔的65項國家級、56項省級改革試點順利推進,各項改革事項和重點推進改革任務基本完成預期目標;各領域改革呈現出系統推進、縱深拓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群眾對改革的獲得感不斷提升。在2018年度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中,濟南市改革工作取得全省第一的優異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行政體制改革實現突破。全市機構改革有效打破部門間壁壘,組建了市、區縣兩級行政審批服務局,全面梳理涉及28個市直部門的271項劃轉事項,推動服務大廳實現規范運轉,不斷提升政務服務管理質量水平,確保線上線下服務規范高效。
城鄉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著。高標準開展城市規劃編制和品質提升,建立了“多規合一”信息平臺,全面開展城市品質“十化”提升行動,加快建設“三環十二射”交通網絡及軌道交通,“三橋一隧”跨黃河通道建設全面啟動。
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推進教育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社會保障改革,放寬民間辦學準入條件,啟動第三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構建居家、社區、機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市級三級綜合性醫院老年病科實現全覆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覆蓋率分別達到95%和100%。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啟動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扎實推進河長制改革,完善生態補償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濟南市列入國家百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百家低碳城市試點加速建設,首批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建設扎實推進。
揚起龍頭、走在前列,必須改革先行、敢闖敢試;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敢于亮劍、主動擔當。今年,濟南市提出以改革工作牽引全市各項工作開展,重點聚焦16個領域60項制度創新工作、12項市級層面對標(深圳)先進工作、制定了加強縣區改革工作“六大行動”,形成了抓改革工作的“四梁八柱”體系。通過制度創新破解全市中心工作推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瓶頸制約,通過對標先進工作統籌全市12個縣區、13個經濟開發區和市直部門單位的亮點重點工作,通過縣區改革“六大行動”強化縣區的改革攻堅,以深化改革激發內在活力,從解放思想、敢闖敢試、政策供給、用心服務、真抓實干、對外開放等方面全面發力。
(大眾日報·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