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0年工齡老“淘糞工”穿梭在38℃高溫天 從容面對刺鼻氣味

7月2日,濟南發布高溫橙色預警。炎炎烈日下,卻有這么一群人,直面刺鼻的氣味和惡劣的環境,在泉城的各個社區來回穿梭,為市民良好的生活環境保駕護航。他們,是濟南城肥一處的清疏工。
干了40年“淘糞工”
心里有“清疏地圖”
2日11時30分,市區的氣溫直逼38℃。57歲的張潤河師傅從單位出發,這次他要去經六路167號的一個老小區進行化糞池的清疏工作,這已經是他今天的第二個清疏點了。
“網格化”分工之后,每個清疏車組都承擔著一個網點內的清疏工作,青年公園辦事處、南辛莊辦事處、張莊路辦事處等地,就劃分在張師傅的管理范圍內。“平時我們都會經常聯系社區,有什么問題,社區人員也會給我們打電話。”張師傅說。
半個小時后,清疏車開進小區,停在了3號樓門口。張師傅從車上拿下一個紅白相間的圍欄,擋在了化糞池井蓋的周圍。“很多市民對清疏工作充滿好奇,愛探頭往里看,但是里面的沼氣對于市民來說是有刺激的,為了避免出現意外情況,我們用柵欄支開,防止引發圍觀。”張師傅說。
張師傅干這行已經40年了,在自己的網點工作時間長了,對這些化糞池的構造和布點心知肚明,他有一套自己的“清疏地圖”,他告訴記者,將進行清疏的化糞池是2號樓和3號樓共用的。
張師傅利索地打開井蓋,記者往里探頭一看,只見烏黑的污物快要板結成塊,看起來硬邦邦的。“你可離遠點,一會兒氣味可很大。”張師傅忍不住提醒,他將清疏車上的粗管子放入化糞池,又拿出一個鐵鉤子,將這個長長的鐵鉤子伸入化糞池中,開始攪拌。“在這層固體下面,就是污水。”張師傅說,用鉤子攪拌之后,粗管再進行吸除,如果不及時吸除的話,到了雨季,就有可能引起化糞池污水外溢。
刺鼻氣味撲面而來
他面不改色心不跳
正午的太陽盡情散發著光和熱,單是站在空地上都感覺暈眩。此時,張師傅絲毫顧不上高溫,拿著鐵鉤子在化糞池中不停攪拌,細密的汗水在他額頭不停冒出來。
污水開始在池內翻滾涌動。這時候,一陣令人作嘔的氣味撲面而來,在高溫的催化下,這股氣味格外濃烈,記者連連退卻。
記者提出體驗一下張師傅的工作,他隨即拿過來一副手套示意記者戴上,并將手中的鐵鉤遞過來。這一體驗,讓記者深感艱難。鐵鉤遠比想象中沉重許多,拿著鐵鉤在化糞池內攪拌更是困難。淳樸的張師傅默默幫記者扶著晃動的管道,防止污水噴濺。
化糞池很深,鐵鉤無法探測到底部,因為第一次嘗試,掌握不了里面的技巧,記者連連敗退,將鐵鉤還給張師傅。當記者將厚重的手套脫下時,才發現剛過了沒幾分鐘,雙手已滿是汗水。
張師傅話不多,可是干起活來麻利又漂亮。化糞池疏通好了,旁邊的“90后”崔廣義拿起水桶對管子進行清理,下一步就是拉到處理廠,對這些吸出來的污物進行處理了。
多雨的夏天和寒冬
都是清疏“旺季”
從1980年參加工作接觸清疏,張師傅一干就是近40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還是人工挑糞,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已經開始機械化清疏了。”回憶起這些年來的清疏工作,張師傅感嘆城市化進程的更新換代,“現在工作效率高了,干得也更干凈衛生了。”
時至今日,張師傅仍然記得自己剛工作時的心情,“一開始有點抵觸心理,但是后來老工人帶著,干得多了,慢慢也感覺到,工作沒有啥高低貴賤,給老百姓干活是個好事兒。”今天,張師傅也成了當初的“老工人”,許多新人跟著他干活,“我也像40年前那些教我的人一樣,教給這些孩子們,讓他們能慢慢接受這個工作。”
張師傅說,這個行業,多雨的夏天和極寒的冬天都是“旺季”。“夏天雨季的時候,一些基礎設施比較差的老舊小區管道比較細,就很容易造成污水外溢。”張師傅說,到了冬天,用水量少了,有些飯店或家庭用的油排進來,會形成厚厚的油層,阻住污物排放。每年,張師傅都會將自己負責的片區地毯式地進行一次清疏。
記者問他,工作這40年,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張師傅樸實地笑笑,說:“我也不會說話,但是就覺得干好本職工作,從本心把工作做到最好,讓老百姓滿意了,這就是出發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