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望岳談|要素驅動與創新驅動,“要素瓶頸”究竟指什么?

  一家企業生產經營,一個地方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基本要素。當我們捋起袖子、邁開步子、準備大干一場時,各種生產要素是否充足給力?

  7月4日《大眾日報》頭條刊登文章《要素瓶頸,怎么破?》,劍指新舊動能轉換“成長的煩惱”——隨著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向縱深推進,土地等要素供給制約較為普遍,有的看好山東的產業政策與區位優勢,可排放指標苦等不來,好項目最終落戶他鄉。

  
何為要素?何為瓶頸?“要素瓶頸”這個關鍵詞,究竟指什么?

  所謂要素,是指構成一個客觀事物的存在并維持其運動的必要的最小單位,是構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組成系統的基本單元,是系統產生、變化、發展的動因。

  所謂瓶頸,一般是指在整體中的關鍵限制因素。

  所謂要素瓶頸,主要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投入要素上遇到了限制。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分三個階段,即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

  所謂要素驅動,是指從主要依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說土地、資本、勞動力等)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以及從市場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中獲取發展動力的方式。在這一階段,生產要素居于核心地位,有生產要素就有經濟增長,要素越多經濟規模也就越大。

研究要素瓶頸,先要搞明白生產要素是從哪來的,在追本溯源中尋求答案——

  研究要素瓶頸,先要搞明白生產要素是從哪來的,在追本溯源中尋求答案——

  最早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無論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奴隸社會,無論是勞作狩獵還是建造宮殿,都需要勞動力的支撐。勞動力夠多,生產規模才能擴大,部落或氏族之間爭奪“地盤”、搶占資源時才有優勢。在這一相對原始的階段,勞動力是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第二個生產要素是土地。奴隸社會后期,直至整個封建社會,土地是任何經濟活動都必須依賴和利用的經濟資源。比之于其他經濟資源,其自然特征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動性和持久性,以及豐度和位置優劣的差異性。相對于其它生產要素,土地是最難以增加的,隨著人口增多,其稀缺性也更為顯著。農業生產依賴耕地,建亭臺樓閣亦需要土地,因此在古代,土地是財富的象征,手握土地這一生產資料的貴族、地主,成了封建社會的富人階級。

  第三個生產要素是勞動工具。從原始人的石斧、弓箭,到古代的青銅鐵器,到近代的蒸汽機、發電機,再到現代化的各種各樣的機器、工具、技術設備等,都同樣起著傳導勞動的作用,均屬生產工具。尤其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機器的鋒芒蓋過手工工具,完成了革命性變革。

  從勞動力到土地,再到勞動工具變革,生產要素范疇大幅擴展。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如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不爭的事實,金融也極大豐富了生產要素內涵。

  回到文章開頭,大眾日報報道強調的要素瓶頸,主要指土地、資金、能耗環保指標等因素。捋起袖子,邁開步子,準備大干一場時,一些長久的要素制約,猶如一條條枷鎖,讓發展處處受限。人們在實踐中思考:站在動能轉換的十字路口,應當怎樣直面要素束縛的枷鎖,鉚足干勁沖破要素桎梏?

  在新形勢下,破解要素瓶頸,無論是破解土地要素制約,還是破解資本要素制約,或者破解人才要素制約,關鍵靠創新,尤其要重視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破解土地、資金、人力資源、能耗環保指標等供給難題。正如報道指出,當前所面臨的要素制約,既是動能轉換的“痛點”,也完全可以是優化制度供給的“靶點”。

  制度創新,各地正在發力,如“畝均論英雄”倒逼機制。今年2月,《山東省建設用地控制標準(2019年版)》對于工業項目用地增加了“畝均產值”和“畝均稅收”,規定了指標最低值。比如,對于汽車制造業,規定畝均產值要大于450萬元/畝,畝均稅收要大于30萬元/畝,低于這個標準的項目無論是在項目設計、項目立項、土地供應等各個環節都將受到限制。這也意味著,稀缺的土地將供應給更多高成長高產出的好企業,將有限的土地用在“刀刃”上。同時,山東建設用地控制標準的修訂和出臺,還可以作為存量項目用地績效評價的參考標準,特別是工業用地指標,可以作為各地開展企業綜合評價的依據,有利于通過實施企業分類管理和資源差別化配置政策,建立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

  當前,山東發展正處在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新舊動能轉換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耙仄款i”不可不破,必須要破。如何拿出精準破題的創新招數,考驗的是執政智慧和改革決心??梢源_信的是,誰勇于“破舊立新”,讓政策更有態度、更有溫度、更有力度,誰就能在騰籠換鳥的進程中占據主動權。

  (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