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記者手記:

  一個“好”字的背后

  當77歲的張蘭新老人連用多個“好”字表達心情的時候,當97歲的耿中申老人豎起了大拇指,作為采訪的記者,內心充滿了感動。

  黃河灘區遷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涉及面廣,沒有點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勁頭還真的很難把這項工作做好。

  提起黃河灘區,很多人的印象里會有一個穿著不整的孩子伸出一只有些臟的手對你說:我要上學。但是記者在東平縣灘區遷建工作的兩天采訪中,見到的是一個個笑臉和整潔干凈的老人與孩子。一處彎道、一塊灘地、一處人煙,在曾經的黃河灘區生活場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中心地帶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原來的灘區危險也變成了安居樂業。

  說到安居樂業,必須要談東平縣在灘區遷建工作中的勤奮。離開故土、重建家園,其實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不是一戶十戶離開,而是百戶、千戶、萬戶,工作壓力和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東平縣運用科學的工作方法,組建專門的班子,成立由3名副縣級領導干部任指揮長,抽調18個縣直部門22名黨員干部組成的指揮部與鄉鎮分指一體運作管理遷建工作。成立五個工作專組,把過硬支部建在脫貧一線,縣鄉村三級貫通,層層按節點立下軍令狀,堅持一線推進、一線調度、一線辦公、一線問題解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場以灘區遷建為核心的戰役就這樣打響!不搞強迫命令,一切都在自愿的基礎上展開,反復耐心地講政策、算清賬、交實底、解疑惑,真正讓群眾“政策明白、優惠清楚、期盼有底、真心支持”。讓記者同樣印象深刻的是舊縣鄉黨委書記鄭興利等人,在整個情況介紹中,沒看一個眼匯報材料,所有遷建工作已經了然于胸。

  有困難黨員沖在前面,灘區遷建也不例外。關鍵時刻黨員干部挺身而出,“三率先、三帶頭”黨員先鋒行動迅速展開,村“兩委”干部在房屋評估上自動降一個等級、在房屋丈量上自動減一個平方,主動亮身份、樹形象、作表率。耿山口全村783戶群眾一天內全部簽完拆遷補償協議和選房協議,創造了整村拆遷協議簽訂的“東平速度”。

  擔當作為,很抓落實。也許有的人把這當做口號,而在整個山東省灘區遷建工作中這是扎扎實實的行動綱領,是做好灘區遷建工作的保障。

  從東平回濟南的路上,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文躍和灘區遷建推進組靳為公處長李陳春副處長等人在中巴車上就開始熱烈的討論,對下一步灘區遷建工作進行了梳理和改進。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在汶川大地震后趕赴山東省援川前線指揮部經歷三年歷練的靳為公,顯然對灘區遷建工作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下周的幾個遷建工作要連續展開,各地市的遷建工作我們要靠上去,之前的方法效果不錯,繼續發揚,對群眾關注的事情一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去對待。。。。。。”

  解答群眾問題,打消群眾猜疑,贏得群眾信任,黨員干部在群眾的良好形象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進人們的心坎。站在群眾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事情的處理就會迎刃而解。把工作做到前頭,就會為以后的工作帶來便利。

  對于參與灘區遷建工作的黨員干部和居民,灘區遷建工作是一個契機,更是一個新的開始。居民關心房子、教育、就業、婚姻、夢想,這是灘區居民在轉變身份后所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而我們的灘區遷建的所有干部們從上到下,在這樣的轉型期內用理想、信念、情懷、溫度給出了答案!

  (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