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碼,掃出的信息寥寥幾條,看不見的也許更多。

  4日晚,大型問政節目《問政山東》曝光:青島、煙臺、濰坊等地肉菜可追溯體系形同虛設,追溯碼造假、追溯秤當擺設從來不用等問題,這不僅把山東省商務廳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還有追溯體系本身。

  5日上午,記者實地考察了位于濟南歷下區的一家菜市場和一家大型便利店超市,發現,目前產品追溯體系的上下游都問題頗多。

濟南一菜市場溯源碼濟南一菜市場溯源碼

  追溯到源頭目前還很難

  據一接近人士介紹,產品信息上鏈是第一步,也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在食品產業區,塊鏈技術有天然的應用價值,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所有的節點可以全部上鏈。

  從供應商數據、生產品質數據、流通數據再到消費者數據四個庫都是第一手的原始數據,如此追溯的初衷,就是盡可能保障食品安全問題。

  但在濟南一社區菜市場,記者掃一溯源二維碼發現,整個信息包含地圖展示、銷售企業、過程溯源、產地信息4個子欄目。

  而在產地供應信息一欄里,僅有產地名稱、供應節點、供應商姓名信息,從掃碼反饋信息來看,與溯源碼初始功能范疇相比,顯得十分單薄。

  對此,該菜市場負責人說道,顧客購物根本不會關心溯源的問題,除了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一般溯源碼沒什么作用。

  “我們只能追溯到供應商具體業戶的信息,目前還無法追溯到具體產品的信息。”

  質檢方也表示,對于供應鏈極其復雜的食品行業來說,仍然面臨頭部信息缺失、分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情況下,由品牌采購商負責對自己的產品信息進行上鏈,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要實現區塊鏈溯源防偽,關鍵還是追溯公信力。 

  這一點,從前述菜市場可以得到驗證,記者在和菜市場負責人交流中獲知,該菜市場產品信息完全是由其工作人員錄入的。

  “一物一碼”仍無法普及

  借助一物一碼技術,企業每個生產批次的每件產品,都得以賦予唯一的溯源二維碼。

  一接近人士告訴記者,商品信息上鏈后,每一物品都可以獲得專屬于自己的二維碼,他把這比喻成,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一樣,真正實現產品的“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追責可究”。

  然而,從目前市場宏觀來看,這種體系建設面臨眾多問題。

  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某種意義上助推了顧客對產品溯源的想法,但是很多企業卻無法做到,“我們現在的技術還難以做到對每一商品進行追溯。”前述菜市場負責人說。

  不同的是,技術第三方也表示,現在的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實現對每一物品的追溯,但是很多商家也會考慮到成本的問題。

  對此,記者了解到,目前的技術方的水平以及核心競爭力也存在差異。

  另外,溯源碼還沒得到顧客的足夠重視,記者在濟南實地考察中發現,顧客們基本不了解溯源碼,即便是了解,也不會去掃。

  并且,記者在濟南的一家大型便利店發現,該店根本沒有溯源碼,“那有什么用,都是形式。”該店店長說道。

  “上鏈”真實性依然是痛點

  近年來,假貨食品安全等問題被頻頻推上風口浪尖,如何保障飲食安全是人們一直無法根治的大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區塊鏈技術以其信息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似乎為商品溯源帶來了新的希望。

  早些年,歐盟為了應對瘋牛病問題就逐步建立起了溯源,最初重要應用在食品安全領域。

  記者梳理發現,雖然區塊鏈溯源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帶來了新的可能,但是區塊鏈溯源服務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市場對其在操作的物理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問題也存質疑。

  有分析人士就指出,傳統的防偽技術其實就是怎么把二維碼更好地藏起來,但是這些防偽技術都無法根本上解決通過復制和轉移防偽標識進行造假的問題。

  那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防偽溯源同樣有個疑點,那就是鏈上某個廠商故意用假貨替換正版商品,這樣也會讓溯源效果失效。

  區塊鏈未來或許可以解決數字空間的溯源防偽問題。但是,目前如何在商品源頭實現物理安全,現在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地進行研究。

  畢竟,目前主要是通過人工方式將防偽技術貼在商品中,也因此,未來還有很大的研發空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