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困擾居民39年,“釘子戶”不見了
湖南路30號院早在1980年,就因違建曾被多次舉報,多年來被當做飯店后廚使用,常放有煤氣罐等易燃易爆物品,存在安全隱患,其中有一棟樓違建是由于居民房屋配套設施不完善,居民自占地建造廚房等用于生活的違法建筑,侵占了公共區域,損害了院內居民的利益。居民反映稱違法建筑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39年來,一直沒人成功處理掉,為此,今年三月份開始,中山路街道辦事處開始著手整改,在“百日行動”期間加緊整治,重點處理了湖南路30號違法建筑的問題。
拆除過程困難重重
7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湖南路30號院,看到原來照片當中的平房以及各種雜物都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地,幾位工人正在這里進行粉刷,據居民介紹,這里今后將會變成健身廣場和文化墻。附近居民看到小區大變樣,感到十分高興:“違建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隱患,如今在城管局和街道辦的配合下,終于把違法建筑治理好了,他們的功勞很大,有些人天天來跑,都累病了,我覺得這個成果很好,市民的幸福感有了,良好的環境也有了。”
據了解,在本次行動當中,中山路街道辦事處在拆除違法建筑前首先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取證,完善充足做好了前期的準備。調查顯示,湖南路30號違建面積大、涉及商戶多,大多數是房主出租,用于飯店經營,拆除違法建筑將影響飯店自身的利益。所以當事人并不配合,故意不告知戶主信息,想方設法阻礙拆違工作,這無疑給拆違工作帶來了巨大的難度。但中山路街道沒有畏難,特別是太平路社區,聯合公安、衛計系統,逐一攻破,查找戶主信息。在做好前期信息摸查的基礎上,街道、社區、中隊三方共同努力,開始了拆違的工作。
在做工作的過程中,2號樓的老黨員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不僅率先同意拆除自家違建,還主動做其他居民的工作,為湖南路30號院內的拆違工作提供了幫助。
拆違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拆違當天,飯店還與社區工作人員及中隊隊員產生了矛盾,飯店店主對工作人員進行了極其惡劣的言語威脅,社區和中隊頂著壓力,邊拆邊做工作,最終用了三天時間將院內違建拆除。
拆后修復惠及民生
據了解,湖南路30號院內200多平方米違建全部被拆除。拆除后,街道繼續對院內進行拆后修復工作,對地面進行了硬化,重新粉刷了墻面,將排水設施管道進行整改,解決了排水問題,加裝了鐵門,樓院煥然一新。
中山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郝龍介紹說:“違法建筑是當時居民為了改善居住條件和面積而建設的,在拆除當中,有些居民一開始并不理解,我們通過做思想工作去深入地拉動黨員和群眾,解決了違建。一個是轉變工作思路,由‘拆違’到‘治違’。第二是改變了工作方式,我們前期對居民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調研,首先做通了黨員的思想工作,他們率先拆掉了自己的違建,同時幫助我們做其他居民的工作,通過黨員引領我們順利地拆除了這片違建。今后我們將繼續轉變工作方式,事前與居民商量,讓居民提出下一步的整治方案,事中請居民來監督我們的施工,事后由居民自治來管理好自己的樓院。”
據悉,下一步中山路街道將在樓院中安裝健身器材,協助居民打造文化墻,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并將持續關注院內居民合理的需求、意見,將后期的整治和維護工作做好。
來源: 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