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魯南高鐵將于年底建成通車,目前通車前的最后工作——四電專業正處于施工沖刺階段,即將全線拉通進入聯調聯試階段。近日記者探班中鐵電氣化局魯南高鐵費縣北變電所,了解項目進展情況。

  初入費縣北變電所,精致的小樓突兀地立在院中一角,那里放置著變電所的“最強大腦”,也是控制變電所送電、監測、運行、收集數據的核心系統。

  入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開關柜,如“儀仗隊”一般整齊、威武。銀灰色的外殼里整齊的排線便是設備的“神經”系統,承載著運輸各類命令和信息的重任。這些線條也是“人工美”最好的體現。豎看,筆直的接線如琴弦一般,整齊,均衡,緊致,仿佛隨手一撥便可奏出美妙的音符。橫看,彩色線條又勾勒出了最完美的弧度,如雨后彩虹無不讓人賞心悅目。而這些工藝全都出自施工人員的雙手。“開工伊始,項目部便要求我們用工匠精神來面對每一道工序,要把魯南高鐵打造成智慧高鐵、精品高鐵。”變電所施工人員說道。

  室外,變壓器、架構設備、設備引線、鐵塔等矗立在院內的各個角落里遙之相望,給人新穎、大方和舒適的感覺。空中架設的線條松弛有度、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像一幅清麗雋永的風景畫。夾在設備之間的防火墻外表一律為白色,遠遠看去,整個墻體宛如白帆競發,給人以靜中有動的感覺。所內地面干凈整潔,如剛剛清洗過的公園小道,絲毫找不到施工的影子。相比室內的二次接線,這里便將“工業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眼前的景象與施工中BIM技術的運用是分不開的。據施工人員介紹,如果把所亭比作一個“美人”,那么BIM技術便是一個“基因編碼器”,早在“她”出生之前,就已經設定好了樣貌。BIM又叫建筑信息模型,簡單地說是將平面的抽象圖紙變為立體的、直觀形象的三維模型。它能夠使施工人員對建成后的變電所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作業思路更加明確清晰。施工人員只需根據BIM技術在虛擬空間設定好的位置進行設備安裝、線纜敷設,極大提高了施工效率。BIM技術還能夠模擬施工過程,提前研判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根據場地尺寸精準計算各類施工所需線材的長短,杜絕了返工和浪費,還能夠對后期運營維護提供直觀的參考。

  項目部BIM研究小組結合以往的成功經驗,在魯南供電工程施工中不斷探索實踐、細化完善,先后建立了魯南項目部1.0版本模型、2.0版本模型和3.0版本模型,實現了變電所、配電所利用BIM技術模擬敷設的方法,達到了電纜施工“高低壓分離,避免交叉,一次敷設到位”的目標,創造出了工藝美觀統一的所亭。

  如果BIM設計是給變電所定制了“漂亮”的基因,那么施工人員就如一個技藝嫻熟的化妝師,“美人坯子”搭配上精巧的“妝容”,才創造了如此俊美的所亭。目前,魯南高鐵四電專業正處于施工沖刺階段,即將全線拉通進入聯調聯試階段,他們正為之奮斗,為建設精品魯南努力著。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魯南高鐵日曲段的6個牽引變電所,已有5個牽引變電受電,最后兩個變電所將于7月15日前全部受電,為8月1日實現聯調聯試提供保障。

  來源: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