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七月,都是大學生們放暑假的時間,而山東管理學院大三的學生周曉明(化名)卻在找尋著學校附近的兼職信息,準備在暑假打工,多賺點錢來更好地照顧母親。
2016年,經歷了父親不幸去世,長期患有精神疾病的母親面臨無人照顧的困境后,剛考上山東管理學院的周曉明作出一個不被大家看好的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如意
獨自帶母親來濟南
點著蠟燭過了年
萌生出帶母親上大學的想法,是因為母親一個眼神。
那時候周曉明剛失去父親。當她結束高中的住校生涯回到家時,看到的是母親漠然甚至還有些排斥的眼神,仿佛在看一個陌生人,那時候她一下子受了傷。而聽說親戚要把母親送去住院治療時,她堅持要帶著母親上大學。“我不能讓母親再離開我。”
2016年8月份,周曉明第一次離家獨自一人來到濟南,舉目無親,甚至別人的話都需要聽好幾遍才能理解。她需要先來濟南租一個房子,把家安置好后,再回家鄉的醫院把母親接過來。
作為家里頂梁柱的父親去世后,家里生活變得更加拮據。“為了省錢,我把房子租到了離學校較遠的市區,每天來回要近三個小時。”周曉明用500塊錢租到一個空房子,房東告訴她可以租三年。打掃完屋子的第一個夜晚,她在家門口的市場買了一個涼席當床,湊合了幾個夜晚。
即使自己已經想好所有可能發生的困難,但當自己真正成為家里的頂梁柱承擔起這一切時,周曉明發現,生活的重壓遠不止想像的那么簡單。2016年的冬天,為了不讓媽媽感覺太冷,周曉明找了位師傅安裝了暖氣,每個月500元,本以為這個冬天能溫暖度過,卻沒想到這成為“最難忘”的冬天。
“我被那位師傅坑了,家里爐子一點火,暖氣管就爆了,弄得屋里全是水。”那天,周曉明拖了一整晚的地。在除夕夜,母女倆住的老房子的電表由于負荷太大燒壞了,維修師傅聯系不上,倆人在黑暗中依靠蠟燭度過了4天。“媽媽那時候狀態不太好,因為疾病的原因,她總是不說話,有時候還容易狂躁,別人家都是其樂融融的,我卻感到很孤單。”周曉明說。
患病十多年的母親
臉上終于又看到笑容
短短幾個月,周曉明感覺自己一下子成長起來。沒怎么做過飯的她,跟著視頻一步一步學習;購買屋里家具,她四處討價還價,最終“拼湊”出一個像樣的家。
周曉明從小懂事聽話,來濟南后,即使遇到困境也總是自己默默承擔。“平時我在網絡超市兼職,自己和母親省吃儉用,生活勉強過得去。”
由于家距離學校較遠,每天晚上下了晚自習,周曉明就急忙趕回家,沿路買點水果,回家給母親做點清粥小菜,并準備第二天的午飯。早晨6點多起床,為母親準備早飯,自己抓緊洗漱好坐公交車上學。周曉明家里都有她洗好的水果,買好的點心,就是怕自己不在家的時候,母親會挨餓。
一開始,由于剛來到陌生環境,母親情緒極不穩定,要么不說話,要么變得狂躁。漸漸地,她開始關注女兒的去向,女兒回家晚她會在門口站著直到女兒回來。“現在她喜歡看著我笑,每天都要抱抱,我問她做的飯好不好吃,她會很開心地說‘好吃好吃’。”講到這里,周曉明臉上漾出幸福的笑容。“以前可能覺得有些時候很痛苦,但現在我想到母親只有暖心,開心。”
母親患病十多年了,直到如今,周曉明終于又重新見到了母親臉上的笑容。
經歷過痛苦后
感受更多的是溫暖
本來說好可以租房子三年的房東突然變卦,周曉明不得不重新租房,這次她在學校附近找了一處,比之前貴幾百塊錢,但是上學方便了許多。但是往新家搬運家具讓周曉明犯了難。“我遇到一個開三輪車的叔叔,他答應幫我來回運送家具。”知道周曉明的境況后,盡管來回運送了三四趟,這位三輪車師傅最終只收了150元錢,“他一直在鼓勵我要堅強。”
“我是不幸的又是幸運的,生活給我磨難的同時,還給我了一些溫暖。”聽聞周曉明“帶著母親上學”的故事,學校也給予了她不少溫暖。“學校不僅為我免除了學費,還提供了每月的生活補助,并且安排了勤工助學崗位,在各項社會資助方面也會優先考慮到我的情況。”周曉明說,她很感激學校、老師給予的幫助,所以她也一直在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己。
周曉明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在課余時間去圖書館借閱書籍;在勤工助學的崗位上,她努力學習辦公軟件的使用,更好地幫助老師完成工作。她明白了溫暖能對一個人產生多大的影響,所以她心懷感恩,盡自己所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跟她聊天時,她在談到經歷的苦和難時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臉上卻寫著“堅毅”,她一再地提出不想對外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她覺得這是為人子女應該做的事情,而她同時卻感恩著這些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