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溫差40℃的“冰工廠”工作是啥感覺?“冰與火”僅一門之隔!

  前段時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們紛紛出動,體驗夏季戶外工作者的艱辛。

  上周驕陽似火的濟南讓人感覺又悶又熱,最高氣溫將近40℃!即使在29日下午一場雨過后,炎熱依然不減。

  “這么熱的天氣真想躲進冰箱里!”這句話應該是市民在高溫天里最美好的向往了。那么大熱天在“低溫環境”中工作到底爽不爽?

  30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濟南市長清區的一家綜合類制冰廠,再次體驗“冰火兩重天”的工作環境。

  剛下車時看到的“制冰廠”和記者想象中的“冰冷”完全不搭界。從外面看,冰廠建在一個占地約為500平方米的院內,與平時所見到的農家大院沒有太大差別。

  進入制冰廠的大門,該冰廠總負責人周東方先生已經在辦公室門口等候。周先生表示,他從2008年開始從事這項行業,至今已經有11年的經驗,這所廠房的總投資大概在600萬左右。

  “冰工廠”其實不“冰”!

  隨說著,記者來到了制作冰袋的廠房內。廠房里有三臺機器正在運行,有條不紊地運輸著已經制作完成的冰袋,在冰袋出口處,有工人把冰袋接住進行分裝。制作冰袋的廠房內并不涼快,甚至在一個巨大風扇運行的情況下,記者還在持續冒汗。

制作冰袋的機器正在制作并輸出已加工完成的冰袋。制作冰袋的機器正在制作并輸出已加工完成的冰袋。

  當記者提及制冰廠為何不在“低溫”環境下工作時,周先生表示,自己的是相對綜合性的制冰廠,會生產冰袋、干冰和食用冰塊,三種類型的食品級冰類制品,但是對于這三類冰類制品其實不完全在“低溫環境”中生產。

  周先生在制作冰袋的廠房內拿出一個冰袋向記者介紹,這就是他們廠所制作出來的食品級冰袋,重量以每袋250克為標準。冰袋內的是“蓄冷劑”,是一種溫度在0℃、半膠質的物體,該制冰廠一天可生產四到五萬袋,一般會在電商行業冷鏈運輸中使用到。

  當日記者所見到的冰袋是在常溫狀態下貯藏的,冰袋沒有形成固態,是半流質形態。對于加工好的冰袋如何貯藏、運輸,或者到底“冰還是不冰”,根據客戶的需求,選擇是否低溫貯藏還是常溫貯藏。

  隨后,記者又來到制作食品級干冰的廠房內,這也是正常溫度的室內環境,制作干冰的機器沒有開啟。

  周先生向記者展示已經制作完成的直徑分別為3毫米、16毫米的干冰。周先生打開存放干冰的箱子,揭開一層黑色的塑料布,當干冰接觸到當日30℃的室外溫度后,立刻開始揮發出一股冷冷的霧氣。周先生表示,干冰的溫度為-78℃,盡量不要用手直接觸碰,謹防凍傷。

已經制作完成的干冰。已經制作完成的干冰。

  當問及食品級干冰的用途時,周先生表示,干冰這種物質非常綠色、環保,而且可以循環利用。干冰不僅僅用于冷鏈運輸、制造舞臺效果、消防領域等,如今更多的用于清洗模具、清潔車輛等方面。平常來講,濟南不少汽車4S店都會有很多購買干冰的需求,所以,干冰的用途還是非常廣泛的。

  廠房內擺放了七八個盛干冰的藍色箱子,周先生說,一般機器的生產時間約為凌晨2點開始工作,截止到早上8點為止。最繁忙的時候就是趕上如雙十一這樣的“電商盛事”,那個時候由于冰類制品需求量大,所以機器基本24小時工作運轉。

  食用冰廠房不怎么透風,讓人直冒“冷汗”

  最后,記者隨周先生一同來到了制作食品冰塊的車間,這個車間是相對密封的。周先生解釋道,因為冰袋和干冰都是食品級的,但終究不是直接入口的食品,對于環境沒有太高的標準,但可以直接稱為“食品”的食用冰塊來講,環境就要比較高的標準了,需要一個“相對無菌”的環境。

工人為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演示如何收集食用冰塊,并封口。工人為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演示如何收集食用冰塊,并封口。

  進入制作食品冰塊的廠房需要經過兩道“殺菌門檻”。第一道是需要更換工裝,戴上帽子、口罩,并通過紫外線燈殺菌;第二道步驟是需要用消毒液洗手后,再進入食用冰廠房。

  食用冰廠房是一個比較潮濕、陰冷,沒有明亮光線的環境,只有一盞紫外線燈發出幽幽的紫色光線。周先生表示,該廠房的溫度約為-1℃左右,是這三種冰類制品里最“低溫”的環境了,也相對密封,雖然是低溫環境,但空氣不流通會比較悶,也會出“冷汗”。

  作為可以直接入口的食品,首先關心的是一定是品質問題。制作食用冰塊的水質怎樣?周先生向記者表示,制作食用冰塊的水是自來水,經過一系列的過濾環節,當凈水標準遠高于國家標準后,再進行儲存、制作冰塊。

  進門的右手邊,就是生產食用冰塊的全自動食用冰機器。食用冰以5公斤為一袋,食用冰機器一次約生產200-300袋,每天工作4-5次。在機器運行的同時,旁邊已經有工人拿著已消毒的塑料食品袋,在等候收集。

  食用冰塊用塑料食品袋收集完畢,就會存放在-10℃~-18℃的冰庫中,等待客戶下單運輸。

溫度在-10℃~-18℃的冰庫溫度在-10℃~-18℃的冰庫

  記者體驗>>

  冰冰涼、透心涼!

  夏日里的“清涼美差”不一定“美”

  炎炎夏日,熱得人都想住進冰箱里,有木有?!如果此時接到一份去冰工廠體驗如何制冰的“美差”,你會不會跟我一樣欣喜若狂?

  7月30日,記者一行三人來到濟南長清區一家綜合制冰廠。下午三點,地面溫度直逼40℃,為了趕快降溫,我們迫不及待地開始了“清涼”體驗。

  因為制作的是食用冰塊,為保證清潔衛生,在正式進入制冰室前,我被要求先換上工裝。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和帽子,把耳朵和頭發也全都塞進帽子。全副武裝后,估計連親媽都認不出我了。

  本來身上的汗就沒有退去,再加上穿脫這一陣折騰,汗從我包裹嚴實的臉上流到了脖子里。

  接著我被引入消毒間。在這里,先要對鞋底進行消毒,然后洗手、烘干、消毒。我快速完成準備工作,終于可以進入“冰庫”清涼一下。

  推開制冰室的門,想象中第一眼看到的畫面是冰天雪地,一秒入冬。然而事實是,偌大的房間里只有一臺大的自動化制冰機在轟鳴運作,一位包裹嚴實工作人員正忙著裝冰。溫度據說大約-1℃,但體感上并不冷。說實話,眼前的場景令我大失所望。

  既來之則安之,那就開始干吧。制冰機里將冰成排制出,在出冰口自動打成2cm*2cm大小的方塊。

我的任務就是負責將冰塊裝袋、稱重、封口、運到冷庫。我的任務就是負責將冰塊裝袋、稱重、封口、運到冷庫。

  我坐在出冰口前,在工作人員指導下開始工作。我拿過一個消過毒的塑料袋,把手伸進去將袋子撐開,準備裝冰。但還沒開始就被叫停了,工作人員遞給我一個新的裝冰袋,說:“這是食用冰,手接觸袋子內部不衛生。”沒想到我一個無意的動作,竟浪費個袋子。

  接過新袋子,仔細捻開口,把它罩在出冰口下方,輕輕一踩腳下的踏板,嘩啦一下,冰塊傾瀉而出,袋子猛一沉,我一個沒防備,冰袋差點就從手里滑出去。幸好下方有個秤接著。因為每袋冰塊標準是5公斤,所以,在出冰口下方,放置了一臺秤,可以一邊接冰,一邊稱重。

  我調整好冰袋,把它放在秤上,繼續裝。這次緊緊攥住袋口,踩下踏板,又是嘩啦一聲,大批冰塊跳進袋子。低頭一看,重量顯示5.8kg!我還沒使勁踩呢,怎么就超出標準這么多!我用鏟子把多余的冰塊鏟進另一個袋子里。工作人員說,鏟出來的冰因為放置時間太長,一是融化嚴重,一是為保證食品只能倒掉。啊?我的一個不小心浪費了一斤半的冰!

  鏟進鏟出好幾次,一袋冰塊終于達標了。我提起冰袋,拿到緊鄰的桌子上用封口機進行封口。把冰袋口對齊放在兩片壓膜板之間,踩下桌子下方的踏板開關,等指示燈由紅變綠,就封口成功。看起來使用簡單的封口機,竟然把我給難住了。

  我將踏板一踩到底,指示燈很快變綠,等我反應過來,指示燈已經綠了有三四秒鐘。我趕緊拿出冰袋,發現袋口已被高溫融爛。第一次封口失敗,第二個袋子被浪費。這時我絲毫感覺不到冰室的涼爽,頭發被汗浸濕,悶在帽子里,非常難受。

  再次封口時,我等指示燈一變綠,就立馬松開踏板。一看袋口,因熱融時間太短,沒被封住!工作人員過來幫忙,“你是新手,這個度不太好把握。”她邊說邊示范起來。只見她踩下踏板,在指示燈變綠一秒后抬起腳,袋口被結實地封住了。

  冰裝好了,要運到冰庫定型儲存。一打開冰庫的門,一股白氣夾帶著冷氣撲面而來。好涼快!我主動請纓,站在冰庫里,負責將冰袋擺放整齊。

  冰庫里溫度在-18℃,庫頂上和地面上布滿厚厚的冰凌。這正是我想要的“一秒入冬”!我的汗很快就退下去。擺了一會兒冰塊,手就被凍得冰涼,特意穿的牛仔褲也擋不住涼氣入侵,我的膝蓋被凍得隱隱發疼。腳下就像生了根,被冰碴子差點凍住。

  起初的清涼一下變成了“冰冰涼、透心涼”,我趕緊從冷庫里出來,熱浪瞬間撲面而來。來來回回搬運了幾次,身上反復出汗,反復被凍干,冷熱瞬間交替的感覺真是酸爽。

  我真切體會到“冰火兩重天”是啥滋味了,以后再熱我也不說要住進冰箱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可騰 周靜 夏侯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