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壽光張僧河決口搶險現(xiàn)場特寫:與志愿者徒步“最后一公里”

徒步參與救援的志愿者們。徒步參與救援的志愿者們。

  參與救援的志愿者們趕往受災現(xiàn)場,趙愛民向記者講述2018年溫比亞臺風來臨時的情形。

  齊魯網(wǎng)8月14日訊 45歲的趙愛民還沒來得及咽下早飯,壽光市臺頭鎮(zhèn)南兵村的喇叭就響開了,村干部沙啞的聲音滋滋啦啦地傳了出來。“喂,喂,通知個事兒啊,村里年輕的、能干的動的,抓緊集合一下,七點半咱出發(fā)啊,去拉沙袋啊!”

  趙愛民看了一眼手機,是早晨七點十五分,距離出發(fā)還有十五分鐘。她來不及吃早飯,也沒找到順手的工具,就急急忙忙往村里集合。

  一個小時以后,她和另外近四十名老鄉(xiāng)乘坐的大巴車,停在了羊口鎮(zhèn)王家莊子村村道邊上。前面,救援車輛、軍車、社會車輛已經(jīng)排起了長龍。

  一公里外,是壽光市羊口鎮(zhèn)張僧河沿線清水泊農(nóng)場三分場彌河分流西壩的決口。根據(jù)13日晚前線指揮部通報的情況,這個長度60米深5米的決口處,水流正在以超過每秒一百立方米的速度奔涌。指揮部下達了死命令,今天務必堵住這個決口,確保下游的幾個村莊無虞。

  救災的“最后一公里”昨夜搶通,堤頂用煤矸石、大粒徑石子硬化疏通了道路,但僅能允許大型搶險車輛通行。趙愛民和老鄉(xiāng)們只能推著獨輪車、扛著鐵锨,徒步走在深一腳淺一腳的泥湯里。邁出腳去的趙愛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穿的鞋子、褲子都不合適,“哎呀,哪里來得及換啊!就這么著吧!”

  身穿“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紅馬甲的趙愛民,是一名老資格的志愿者了。2018年,受臺風“溫比亞”影響,壽光當?shù)負p失嚴重,安頓好老人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她第一時間投入到了志愿服務隊伍中。

  和閃電新聞記者并肩行走在泥濘狹窄的小路上,她的話匣子打開了。

  “聽大家說你去年就參與過抗洪救災?”

  “那都不叫救災,去年的活很簡單,就是看著物資、分配物資。”

  “你自己家受災情況怎么樣?”

  “比這差多了,房子、人都沒事,地里也沒事。村里集中安排住的。”

  “家里人都還好吧?”

  “都挺好,老公在村里值班,男人們巡邏。”

  “你自己家還受著災呢,怎么就想來這里搶險了?”

  “咱那沒大事,有比咱困難的啊,村里動員,這就趕緊過來,盡一份力!”

  一公里的泥巴路走了二十多分鐘,道路盡頭,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特警等救援力量正在排隊裝砂石、抗麻袋,繁忙而有條不紊。舉目遠望,兩架米26直升機在空中盤旋。

  等記者轉過頭,趙愛民已經(jīng)消失在了忙碌的人群里。

  9點40分,隨著道路條件越來越好,三輛挖掘機開上大壩決口處。現(xiàn)場指揮的民警通知,“從地方上征集的小推車都不要再上壩了。”

  預計指揮部下達的命令很快就會完成,也希望趙愛民能早點回去陪陪她7歲的女兒。

  閃電新聞記者 張曉博 張偉 趙鋒 濰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