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利奇馬”過后,壽光部分鎮(zhèn)街遭遇災害。為確保受災群眾生命安全,壽光市快速組織受災群眾遷移,而各學校就成為了受災群眾的安置點。最多時,各安置點的受災群眾達4.8萬余人。作為營里鎮(zhèn)重要的安置點,營里一中安置受災群眾的數(shù)量曾超過4700人。8月17日,一個“暖心”的消息在營里一中安置點傳播開來。一位居住在田柳鎮(zhèn)的村民自費為安置群眾送來了一整車飲用水。與旁人不同的是,這位捐贈者不僅是一位六旬老人,而且還是一位聾啞人。

  壽光聾啞老人自費一千多元,給安置點的鄉(xiāng)親們送去一車飲用水。

  在壽光田柳鎮(zhèn)王高二村,一提起王桂花老人,村民們都十分熟悉。記者了解到,王桂花今年63歲,是村里的一位普通農(nóng)婦,平時在家照顧孫子孫女,做做家務,家庭收入并不高。據(jù)村民反映,王桂花平時生活十分節(jié)儉,她的積蓄可以說完全都是從日常開銷中“擠出來”的。臺風“利奇馬”過后,王桂花了解到壽光北部地區(qū)受了災,不少群眾都轉(zhuǎn)移到安置點中。

  鄉(xiāng)親們受災,王桂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由于無法撥打電話,于是她趕緊跑到兒子家中,比劃著表達了想為被安置群眾做一點事的想法。王桂花的兒子趙洪良告訴記者:“當時,母親找到我的時候十分焦急。等情緒平穩(wěn)之后,她用手語告訴我想給北邊的鄉(xiāng)親送點東西,幫幫他們。”左思右想,王桂花覺得飲用水應該比較緊缺。

  王桂花平時生活節(jié)儉,這些“愛心款”都是她省吃儉用攢下的。

  第二天,趙洪良帶著母親送來的錢買了價值1000多元的礦泉水。當準備把水送到安置點時,王桂花老人跑前跑后地親自搬運水包。隨后,她非得堅持跟著兒子到安置點把水送下。就這樣,隨著一箱箱飲用水的落地,王桂花老人的心愿完成了。當安置點工作人員得知她是一位聾啞老人時,對她的義舉紛紛“點贊”。當王桂花準備離開時,營里安置點的一位工作人員用手機為她拍了一張照片。不一會的工夫,這張照片在安置點內(nèi)迅速傳播開來。王桂花也成為營里鎮(zhèn)群眾眼里的一位了不起的“愛心大媽”。

  由于王桂花老人無法用語言與記者交流,她的兒子趙洪良代她接受了采訪。他說:“一方有難八方援,更何況咱都是壽光人,遇到困難都該出手相助,共渡難關(guān)。”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壽光田柳鎮(zhèn)還有很多像王桂花一樣的熱心群眾,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對兄弟鄉(xiāng)鎮(zhèn)進行援助,讓整座城市充滿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