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小學生將迎語文、歷史等新教材,新教材將有這些變化和亮點!

  新學期即將到來,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從2019年秋季開始,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新編的教材(簡稱“部編版教材”)。其中小學階段是語文和道德與法治,初中階段是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治。

  記者了解到,自2016年秋季新學期起,濟南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起始年級就已經開始使用部編版教材。多名一線教師和專家表示新教材關注生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老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語文課文篇目有所刪減

  道德與法治學科新增《法治專冊》

  2016年秋季新學期,濟南市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起始年級開始使用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門學科的部編版教材。其中語文最大的亮點就是識字、拼音順序調整,舊版教材是先學拼音再識字,新版教材是先識字,再學拼音。今年秋季新學期,濟南首批使用新教材的小學生就要讀四年級了。而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都將全部使用統一的部編版教材。

  記者對比了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新版和舊版教材發現,新教材共有27篇課文,相比舊教材的32篇刪減了5篇,明確劃分為八個單元。同時增加了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課文。略讀課文的數量明顯減少,由14篇減少到7篇,并取消選讀課文。《鳥的天堂》、《頤和園》等被一些全新的課文如《走月亮》、《小田鼠弗雷德里克》等取代。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上冊及八年級下冊的課本為《法治專冊》。記者翻開六年級上冊法治專冊目錄,里面涉及了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國家機構、依法維權等內容。濟南市燕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鄭斌表示,部編版教材融合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國情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生命與安全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內容,教材以學習活動為核心構建,將活動范例植入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濟南市東方雙語實驗學校歷史老師趙陽介紹,新教材的內容更加具有歷史感,整體脈絡也更完整。“比如舊教材的中國古代史只講了西漢沒有講東漢,出現了斷層,不利于學生對歷史整體的理解,新教材就很好的彌補了這一不足。”

  新教材內容更貼近生活

  學生學習更感興趣

  談起新教材,濟南市錦苑學校小學部語文教師路秀英贊不絕口。她表示,新教材減少了孩子較難理解的課文,增加了很多貼近生活、趣味性的課文,既讓學生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也便于老師授課。

  “教材加強了活動探究單元和口語交際專題教學,學習方式重視活動、任務,探究色彩增強。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古詩文篇目有所增加,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占有較大比重。”濟南實驗初級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陳萬太說。

  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留白,學生自己填寫的內容增多,比如設計班徽等,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和活動空間。 “從之前課堂教學來看,學生明顯對新教材更感興趣,尤其是對留白這一環節。”鄭斌說。

  在趙陽看來,初中階段的歷史新教材側重培養學生的解讀與分析歷史的能力。“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史料,比如商鞅變法的內容就是舊教材沒有的,這不僅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也有助于綜合能力的提高。”

  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教學更有側重點

  “新教材采取了雙線結構,注重人文主題和核心素養,人文化和生活化兼具,課本內容是循序漸進的,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濟南市行知小學語文教師徐慧表示,部編版教材基本每道課后題目都包含著方法意圖,特別是交流平臺,更是集中體現了方法指導。同時新教材每個單元的首頁導語更加明確,能夠讓老師、學生更加直觀地知道這個單元的主題、重難點是什么,教師也以單元為主體進行備課,更具有整體性。

  鄭斌表示,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提倡品德回歸生活,在低年級階段側重規則意識的引導,中年級則突出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法治教育。但在教學上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老師不能像過去那樣進行標準化的教學,要將個體生活經驗融入到課本教學中,注重探究性知識的傳授。

  陳萬太老師則認為,部編版語文新教材已經使用三年時間,語文教師對新教材的編寫體系、編寫思路、結構特點,已經有了較完整的認知。目前的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夠充分發揮語文科目的育人功能。

  語文學科舊文新教

  不存在斷層現象

  對于開學即將升入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將使用部編版教材,而在前幾年的學習中,他們統一使用人教版的教材,因此不少家長擔心是否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影響。對此,徐慧老師表示,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不同,不會存在斷層現象,相反新教材教學體系更系統、要求更明確,反而更易于學生學習。

  “對于今年該上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會出現幾篇在五年級舊教材上學過的課文,這意味著同樣的課文可能會學兩遍。比如新教材六年級上冊《草原》這篇課文曾出現在五年級的舊教材中。”徐慧解釋,雖然是再學一遍,但課文內容會有些許改動,新教材更尊重原作者的表達,對原文的改動較少,而舊教材多將原文中晦澀難懂的詞匯改為通俗易懂的詞匯,因此雖是同一篇,但老師們也是“舊文新教”。

  教材變了,是否會對學生的考試產生影響?對此,徐慧說老師在命題時會綜合考慮學生的情況,比如針對今年該上五年級的學生,不會特意觸及新教材四年級的內容。“教材雖然變了,但是學生只要跟著老師的步伐走,就沒有太大的問題。同時家長也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尤其是學校推薦的書目,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這對于他的語文學習尤為重要。”

  專家解讀

  新教材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義務教育語文部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部編版”語文教材的課文選篇更加強調四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同時還適當兼顧時代性。此外,傳統文化內容增加了,小學語文古詩文有120余篇,如果從課文統計來看的話,小學古詩文選篇總體占比30%左右。

  之所以這么安排,溫儒敏說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更注重傳統文化的加強、傳承。二是教學的需要,因為小學階段,是孩子們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他可以不太理解,但是讓他多讀、多背、多誦,打下一個基礎,出于這個考慮,增加了小學的古詩文。

  同時,溫儒敏還建議老師們使用新教材時,要研究如何把“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教學時采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執行主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高德勝介紹,這次教材有個新的定位,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學本,所以在教材當中,設計了不同的欄目,這些不同的欄目其實就是圍繞學生學習活動展開和設計的。另外,這次在教材當中對教師有一個新的定位,教師的教就是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的設計。“要提高德育實效的重要法寶,在本次教材的編寫中,就非常注重學生經驗的利用,我們很多環節是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喚醒、加工、整理和提升。”

  義務教育歷史教材執行總編、首都師范大學葉小兵教授則表示,新教材更多強調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更注重對學生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培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世金 實習生 郭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