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長清大學城坐擁12所高校,20多萬師生,近年來,長清區在利用大學城優勢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方面成果顯著,推動轄區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實現了高質量發展。9月3日上午,在濟南市委市政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召開的系列新聞發布會(長清區發布會)上,長清區副區長丁勇對此進行了介紹。
丁勇介紹說,長清區近年來緊緊圍繞建設“創新創業活力區”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作為濟南市西部智能制造平臺及大學城12所高校、20萬師生的優勢。聚焦“科研成果轉化和新舊動能轉換”這一主題,以“精準對接、深度融合、協同創新、促進發展”為主旋律,積極引進人才、技術、項目,推動了實體經濟向高端化、智能化、產業化發展。
為更好發揮大學城優勢,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長清區成立了由區委書記、區長任組長的產學研融合發展領導小組,由區政協主席任總指揮、四名副區級領導為副指揮的產學研融合發展指揮部。各街鎮、企業也成立了產學研辦公室,形成了指揮部、區直部門、街鎮、企業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同時按照“摸清個數,分清類別,弄清意愿”的要求,走訪調研了全區188家重點企業,組織多種形式的校企對接會、研討會300多場次,搭建了聯系企業與高校對接融合的鵲橋。此外,推動成立了產學研融合發展校企聯盟、大學科技園校地雙創聯盟等六大聯盟。六大聯盟成立后,先后開展活動200多場次,實施合作項目130余項。
通過政校企三方共同努力,目前全區已形成了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節能環保、電子電氣、食品醫藥、安全應急、文化創意、住宅工業、現代物流等產業集聚的發展格局,先后獲得“全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火炬濟南長清工業煙氣治理裝備特色產業基地”“山東省十大(工業)產業集群”、“山東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等榮譽。
丁勇介紹說,下一步,長清區將充分依托大學城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巨大作用,重點從三方面入手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化智造,推進企業創新轉型。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標準要求,抓好重點智造企業的扶持壯大。發揮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雙創廣場等平臺的作用,積極開展校企對接,重點組織開展科技招商,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合作成果,培育一批區域性智造領域的排頭兵。
積極扶持,加大政策人才幫扶力度。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開展多方面政策宣傳和培訓活動,引導企業準確把握各項扶持政策的內容,使企業多賦能、少跑腿、早受益。同時結合我區發展實際,按照“精準、高效、管用”的原則,從齊魯工大等工科院校遴選10名左右的中青年博士或副高以上職稱專業人才到部分街鎮、重點企業掛職,助力我區實體經濟發展。
整合資源,帶動協同創新發展。樹立大產學研思想和全區下上一盤棋的觀念,連點成線,全力打造大學生雙創大道,實現大學城、濟南經濟開發區、主城區一體化發展。在注重“接地氣”,充分利用大學城內高校的人才、科研優勢以提升產學研發展活力的同時,積極“攀高枝”,加強與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著名高校、院所或500強企業的合作,不斷提高我區協同創新的層次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
“未來,長清區將繼續發揮優勢,補齊短板,以產學研融合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向著建設現代化山水魅力新城的目標穩步邁進。”丁勇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董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