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濟南市首批72所試點學校的體育場地對社會開放。不過,市民健身時卻發現操場開放期間出現了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有些成年人隨地吐痰,還有一些孩子因上廁所不便而隨地大小便,給校園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對此,有學校表示,將設置黑名單,多次有不文明行為的人員將被禁止進入校園,同時將考慮限流控制進入操場的人數。

晚飯后,附近的市民排隊等待進入俊德實驗學校操場健身。
贊!操場對外開放
囧!有人隨地吐痰
張女士(化姓)家住濟南市奧體西路某小區,小區隔壁是歷下區俊德實驗學校。作為首批試點學校,9月1日開學后,俊德實驗學校已將體育場地面向社會開放。作為學校附近的住戶,9月2日晚,張女士也打算嘗嘗鮮到學校去健身。
張女士說,當天去健身的居民挺多,校園操場雖然不大,但體育設施還不錯,基本能滿足附近居民的健身需求。不過,在健身期間,她卻注意到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有隨地吐痰的,還有小孩隨地大小便,這讓她對校園操場開放產生了擔憂。
據張女士介紹,她家附近的居民區比較多,有萬科城小區、保利華庭小區等,但除萬科城旁邊有一個很小的公園外,并無其他像樣的休閑公園,居民飯后散步鍛煉都沒有地方可去,因此校園開放體育場地居民都很支持,只是開放后相應的管理應該跟上,如加強操場的衛生和安保。
和張女士一樣,家住東城逸家小學附近的王先生也認為學校操場開放后應加強配套設施。“現在天黑得早,晚上7點多就看不清路了,但學校操場的燈不亮,而且操場沒有衛生間,對前來健身的居民尤其是孩子來說很不方便。”王先生表示。

東城逸家小學掛出了開放操場公告。
操場沒有衛生間
回家方便不方便
9月3日傍晚6點半,記者來到濟南市奧體西路的俊德實驗學校。由于該校和硯泉學校共用一個校區,部分中學生還未離校,但已有居民等候在學校門口,有的要進操場健身,有的則是來辦證的,因為進校園健身需要攜帶物業開具的承諾書和身份證到學校辦理證件。
“操場從7點開始對居民開放,我們都是來辦證的。”萬科城的一名業主告訴記者,辦理學校的證件需要先到物業領取一份承諾書,然后由本人帶著承諾書和身份證到學校,登記和人臉識別后才能辦證。業主向記者展示了手中的健身安全承諾書,上面有萬科城物業服務中心的公章。
傍晚6點55分,距離操場開放時間越來越近,學校門口的居民多了起來,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隊伍中有打球的年輕人,有散步的老人,還有帶著孩子出來玩的家長。不過,由于辦證需要物業承諾書,記者最終沒能進入操場。
隨后,記者又來到舜華南路東城逸家小學探訪。據了解,該校體育場從9月1日起對外開放,進入操場需刷身份證。操場上健身的居民挺多,有100多人。在探訪期間,記者并未看到隨地大小便和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即使在操場關門后,地面也是干干凈凈的。
不過,操場缺少衛生間的問題卻引起了居民的不滿。剛從操場出來的一對夫妻告訴記者,操場里沒有廁所,他們又不能進教學樓,近處的居民可以回家,但離學校較遠的就比較麻煩,回家上廁所來回一趟可能就要耽誤很長時間。
此外,操場入口的門禁人臉識別系統似乎也存在問題,多名居民反映在刷身份證時顯示未識別,只能跟著其他人進入操場,這樣容易產生安全漏洞。操場一名保安解釋,目前需連續刷一個月的身份證系統才能把信息錄入進去,信息錄入后就能直接刷臉了。至于身份證未識別可能是系統的問題,他也不是很清楚。
不文明行為屢教不改
將禁止進入操場
就操場開放后出現的一些不文明現象,俊德實驗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不過他們已相應地加強了管理。“我們原來有兩個保安,現在又加了7個,還有校委會的7個,總共16個保安在校園里轉。”學校負責人稱。
據學校負責人介紹,學校操場開放第一天就有100多名附近居民來健身,第二天達到300多人,而現在還有不少居民沒辦證,他們預計等附近居民都辦完證后來健身的居民能達到500人。如此大的人流量對學校確實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看到隨地大小便的,我們肯定會勸阻,同時會把他記下來,如果犯了兩三次,我們就會拒絕他進入學校。”學校負責人表示,除了設置黑名單規范居民行為,后期他們也將考慮限流,超過一定人數后就不再允許居民進入操場,但具體怎么實施還需再研究。
至于東城逸家小學操場缺少衛生間的問題,學校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在7月底就反映過衛生間的問題,教育部門來看過多次,他們也聯系過社區居委會和街道辦,想在東南門附近尋找一個合適的區域設置衛生間,但一直沒能協調下來。下一步他們會繼續與居委會溝通,盡快找到解決方案。
此外,就居民反映操場無燈光的問題,他們接到投訴后從第二天開始就及時打開了照明。至于居民在門禁人臉識別系統上刷身份證未識別跟著進入操場的情況,他們經過了解發現門禁系統沒有問題,而是大門需要完全關閉后,再刷身份證才能識別成功,下一步他們會讓保安提醒居民不要著急,盡量做到一人一卡,以防止不明人員跟著進入操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戚云雷 實習生 梁乃方)
打開一扇門容易,后續管理需努力
學校體育場地與設施向社會開放,既是為了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率,也是為了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然而,只有將場館設施損耗、人員安全隱患、停車、上廁所等問題妥善解決,才能真正解除學校與居民的后顧之憂。
開放不是簡單地打開一扇門,本質上是一種資源共享,而共享就需要多方配合,協同作戰。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精力和能力都有限,環境衛生、安全問題、設施維修等問題,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只靠學校自身很難協調解決。
既然邁出了第一步,就要迎難而上,針對“痛點”進行大膽創新。比如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開放工作交由第三方機構進行統一管理,配齊保安、保潔人員,購買場所責任險、居民意外傷害險,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將活動場地與學校其他教學區域進行物理隔離,制定開放場地管理辦法等,保證場地和設備有序、合理共享。如此一來,學校沒有了后顧之憂,又有了專業力量進行管理,開放自然就能持續下去。
除此以外,職能部門應定期安排工作人員到各個開放場地進行巡查,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并廣泛收集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積極發動志愿者開展文明引導、志愿巡查,并運用云平臺、大數據等智慧手段進行動態監管,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發揮學校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讓市民群眾共享體育運動場所,改變市民看到用不上的尷尬,是增加市民生活幸福感、滿足市民運動健康需求的積極舉措。有序、規范、安全、長效的開放,是每個市民所期盼的,也是各項工作努力的方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