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記者從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4.74元,提高到2018年的16297元,增長360多倍。2018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9397.53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蔬菜食用菌園林水果等 總產值均居全國第一

  9月20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邀請省農業農村廳介紹“‘三農’事業成就輝煌,齊魯樣板再譜新篇”有關情況。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卜祥聯介紹,山東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物種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優越,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之一。

  70年來,山東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9397.53億元,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山東農業用占全國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產了占全國8%的糧食、11%的水果和12%的蔬菜,為全國貢獻了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國際化、科教興農等山東經驗,素有全國農業看山東之說。 

  70年來,山東糧食產量穩步提升。糧食總產量從建國初期的870萬噸,接連實現跨越式發展。1984年突破3000萬噸,1993年突破4000萬噸。2004年全面推開糧食直補,確定最低保護價,農民種糧積極性極大提高。到2014年糧食總產首次突破5000萬噸,刷新了山東省糧食生產歷史最高紀錄。2018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5319.5萬噸,連續5年穩定在5000萬噸以上。

  經濟作物保持優勢。2018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總產8192萬噸,園林水果總產1673.8萬噸,均居全國第一位;棉花總產量21.7萬噸,油料產量310.9萬噸,均居全國第三。 

  畜牧業蓬勃發展,全省肉蛋奶總產1521.4萬噸,是1949年的108倍,畜禽標準養殖規模化率達到75%。漁業生產取得新突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不含遠洋漁業產量)達到816.6萬噸,是建國初期的70多倍,居全國首位。

  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農、林、牧、漁構成由1949年的79.8:0.6:8.3:11.3優化為2002年的56.2:1.9:27.7:14.2。2003年農林牧漁服務業納入農業核算以后,各業結構由2003年的54.8:1.7:29.6:12.3:1.6優化為2018年的55.1:2.5:19.7:16.6:6.1。 

  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超30萬人

  卜祥聯介紹,70年來,山東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引領,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

  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5400多萬畝,到十三五末將建成5982萬畝。在全國率先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共建設高產創建示范方622個,面積達到2280多萬畝,方內小麥、玉米兩季合計畝產全部達到1100公斤以上。

  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劃定小麥5100萬畝,玉米4500萬畝(與小麥復種),水稻100萬畝,棉花400萬畝。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9587萬畝。

  物質裝備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04億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以上。擁有拖拉機249.24萬臺,聯合收獲機從幾乎沒有發展到31.52萬臺,小麥、玉米從完全依靠人力發展到99.48%和94.55%的機收率。

  物質裝備條件的不斷提升,極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把農民從歷史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

  科技成果應用成效突出。啟動實施農業科技展翅十大行動,加快構建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教育培訓三大體系,至2018年省市縣鄉四級農技推廣機構達到4678個,農技人員2.5萬人,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超過30萬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9%。 

  山東農產品出口規模超千億 連續20年領跑全國

  70年來,山東省著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基礎優勢,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2018年,全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到20.88萬家,家庭農場6.79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600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2萬家,均居全國首位。

  品牌農業蓬勃發展。2016年,率先在全國發布省級農產品整體品牌,推出了“齊魯靈秀地、品牌農產品”山東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累計培育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47個、企業產品品牌400個。

  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深入挖掘“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三個模式”的新內涵,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產業化的“升級版”。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2萬多家,銷售收入約3.5萬億元。

  農村電商蓬勃發展。2014年全省農村網絡零售額超過60億元,2017年達到541.9億元,2018年實現813億元,一年一個臺階。

  鄉村旅游快速發展。2018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03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消費2955億元;規模化開展鄉村旅游的村莊達3500余個,鄉村旅游經營業戶8.4萬戶,吸納安置就業52萬人。

  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優勢。2018年,全省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2134.1億元,其中出口1150.3億元,是全國首個農產品出口規模超千億的省市,連續20年領跑全國。冷庫規模容量、冷鏈運輸車數量、運輸能力均居全國首位。特色農產品出口優勢明顯,蔬菜、水果、肉類和水產品出口額占全部農產品的80%以上。 

  從44.74元到16297元 70年山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60多倍

  卜祥聯介紹,70年來,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4.74元提高到2018年的16297元,增長360多倍。農民收入日趨多元化,2018年,人均經營凈收入從1983年的286元增加到7194元,人均工資性收入由1983年的55元增加到6550元,人均財產凈收入由1983年的7.9元增加到429元,人均轉移凈收入由1983年的13元增加到2124元。

  同時,山東省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1978年的94元,提高到2018年的11270元,恩格爾系數由61.6%下降到28%,下降33.6個百分點。

  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幾乎沒有任何電器。截至2018年底,全省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電冰箱和空調等耐用消費品分別達到107.2臺、99.5臺和83.3臺,每百戶擁有手機、計算機、汽車分別達到229.1部、37.7臺和31.5輛。

  山東農村人居環境也在持續改善。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99.9%的農戶擁有自己的住房,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1009.2萬農戶飲用水為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占全部農戶的51.4%,比2006年提高15.3個百分點。全省100%的鄉鎮實現垃圾集中處理、99.3%的村垃圾集中處理,分別高于全國9.2和25.4個百分點。

  通村道路和村內主要道路水泥路面占比分別達到65.2%和75.4%,分別比2006年提高34.9和47.5個百分點;村內主要道路有路燈的村占比達到90.5%,安裝有線電視的村占比為99.5%,分別比2006年提高45.4和18.8個百分點。99%的村通寬帶互聯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