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泰安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扭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教育、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問題,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今年1-8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中用于民生事業的支出達到240.4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9.6%。

9月7日上午,第三十三屆泰山國際登山比賽在岱廟廣場鳴槍起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侯海燕攝

泰山醫養中心的工作人員為入住老人舉辦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城市規劃民生優先,最好的地段留給市民
9月7日上午,第三十三屆泰山國際登山比賽在岱廟廣場鳴槍起跑。這是概算投資18.9億元的岱廟廣場第一次揭開面紗。
這座廣場公園位于歷史文化名城核心的岱廟以北,是古城空間重要組成部分。拆遷改造后,岱廟以北騰空136畝土地,市場估值7.5億元。
本著“尊重歷史、留給游客、造福后人”的原則,泰安市政府決定,這一地塊“只拆不建、異地安置”,把最好的資源留給百姓,一筆“賠本買賣”贏得了群眾掌聲不斷。
其實,泰安市做的“賠本買賣”遠不止這一件。
去年10月1日,泰安最大的健身公園——生態綠地健身活動公園正式啟用。該公園位于城區核心位置、時代發展線上。一面是在黃金地段,估值近10億元的土地,一面是3000萬元的建設成本及持續不斷的管理維護投入。
泰安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民意民需,決定將最好的土地資源留給群眾。公園從立項到開園僅用了兩個月時間。
還有泰安市政府東側,占地56畝、投資2000萬元的泰山景區游客換乘中心,710個停車位對旅游大巴及外地游客自駕車輛免費開放,進一步緩解泰山景區附近停車難問題。
三處地段約估值30億元,泰安市委市政府把城市最黃金地段留給老百姓,把最重要的資源拿出來滿足民生事業。如今,隨著旅游服務硬環境、軟環境大幅提升,泰安在“賠本買賣”里逐漸算出了“穩賺不賠”的民生賬。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惠及民生舍得投入,我們‘賺’來的是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賺’來的是百姓對城市發展的參與度、關聯感和獲得感。”泰安市委書記崔洪剛說。
既要老有所養更要老有所樂
2019年1月9日,泰山醫養中心迎來了首批入住老人,中心工作人員舉辦聯歡會、請專業的聲樂老師教學、展覽書畫作品……力求讓每位老人都能在這里發掘自己熱愛的,找到自己喜歡的。
一位82歲的老太太手寫千字感言講述自己在泰山醫養中心的幸福生活,把工作人員表揚了一個遍,介紹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幾位老人身體與精神上的明顯起色。感言結尾她寫了這么一句話:“醫養中心是我們未來的依托,度過余生,頤養天年。”
近年來,泰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養老工作,將養老健康產業列為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五大新興產業之一。醫養結合,泰安市正為高齡和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養老、康復、醫療等長期照護、短期寄養、定期療養等服務。
與此同時,全市12891名農村特困供養人員的照料得到了顯著改善。
走進泰安市泰山區省莊鎮敬老院,房子披上了橙色的光鮮“外衣”,一個個陽臺上擺放著綠植,讓人眼前一亮。
“院子里新安裝了休閑凳和健身器材,廚房和醫療室改造了,我們的房間也煥然一新,有了獨立衛生間,再也不用半夜背著老人到室外上廁所了……”談起敬老院近期的變化,照顧104歲宋孟之老人的護工高小萍滔滔不絕。
通過在農村敬老院實施改善衛生間、廚房及餐廳、醫療服務、文體娛樂設施,以及定期組織老人外出觀光的“四改一定”工程,由單純服務特困老人向服務全社會老人轉型,由傳統的救助功能向強化養老功能轉型,由政府包辦向社會參與轉型。
全市農村敬老院轉型升級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方便群眾看病就醫,提升基層診療水平
9月5日,泰安“健共體”全國示范區建設,正式發布啟用泰安全國首家慢病互聯網醫院。“健共體”連接了泰安市23家慢病門診藥房,可以為全市超過20萬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線復診、在線處方、在線購藥、在線醫保支付及送藥上門一站式服務。醫生可通過慢病互聯網醫院對患者進行在線的醫療健康指導、干預,降低并發癥的發病率,開展慢病全程管理。
為方便群眾看病就醫,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泰安市衛生健康委還全面加強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著力提升基層診療水平。今年有14家被評為甲等衛生院,20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科室作為“泰安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特色科室建設單位”,進行重點培植。
組織各科室與縣級以上醫院結成幫扶對子,下派專家27人、安排上掛學習18人,基層診療水平有了新的提升,門診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21.04%,住院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16.29%。
提升群眾安居品質,構建保障性住房體系
在居住保障方面,泰安連續10年把住房保障列為政府為民要辦實事項目,全市累計建設保障性住房3.3萬套,總投資約50億元,其中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1.8萬套、經濟適用住房1.5萬套,累計發放租賃住房補貼8791戶5000余萬元。歷年均圓滿完成省下達的各項年度目標任務。泰城城區政府投資的保障性住房項目10個、11739套,總投資約25.84億元,已完成分配11055套。
自2010年實施棚戶區改造以來,泰安搶抓政策機遇,將城中村、城邊村、城市危舊房、采煤塌陷區、庫區移民搬遷納入棚改范圍。變零星單一的舊村改造模式,為政府主導平臺公司實施的片區開發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設棚改安置房20萬套、1593萬平方米,累計完成投資400億元。
泰安2015年在全省率先啟動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工作,整治力度逐年加大,連年超額完成改造任務。截至2018年底,已完成老舊住宅小區整治改造總任務量的90%。有82個項目、493萬平方米已完工,惠及群眾54189戶。
生態保護修復,500多萬群眾受益
在生態環境修復方面,新泰市羊流惠美生態園百合花園是一個縮影。今年夏天,成片的百合花競相綻放,散發陣陣清香,各方游客如織而來,或駐足觀賞,或拍照留影……
“以前漫山遍野都是荒草,村民種地很少,主要是荒地。土地流轉和開發以后,現在種了百合,一畝地能收入一萬五六,土地流轉后的村民來生態園打工,一年還能收入一萬多元。”新泰市羊流鎮劉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劉西方說。
從荒山荒嶺到山水林田湖草共榮共生,如今的蟠龍山帶旺了人氣,還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發展。2018年1月蟠龍山所屬的惠美土地整治項目通過論證并立項實施,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為發展規模農業、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夯實了支撐,目前已完成驗收。
蟠龍山是泰安市探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生動寫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面建設新時代經濟強市,泰安需要更多的蟠龍山,但又不僅僅是蟠龍山。
自2017年末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全國試點項目后,泰安市結合區域生態環境實際,將工程劃分為泰山生態區、大汶河—東平湖生態區兩個片區,統籌地質環境、土地整治、水環境、生物多樣性和監管能力建設五大類工程,形成“一山兩水、兩域一線”總體布局。
記者從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指揮部了解到,泰安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安排各類項目67個,涉及子項目326個,總投資166.37億元。到2020年所有項目全面完成后,將新增耕地面積2658.39公頃,濕地面積630公頃,城鎮集中式飲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500多萬群眾將受益于這項民生工程。
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不僅可以彌補生態環境欠賬,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同時對于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雙招雙引”、推進鄉村振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梁敏 劉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