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991到2019,從市區到長清,大學老師眼中的濟南是這樣的

  9月24日,由綠地控股集團山東區域總部、山東綠地泉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主辦的“中國紅 綠地情”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登臨地標見證城市變革公益活動在綠地中心42層舉行。

  在沙龍分享環節,有著三十年大學執教的馬洪芳老師分享了自己與濟南這座城市的故事。馬洪芳說,她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濟南人,但是在濟南已經生活了將近30年,比在家鄉生活的時間還要長。“我覺得我已經融入了濟南,算是一個濟南人了。”馬洪芳說。

  馬洪芳是一名大學老師。1991年從上海大學畢業來到了濟南,當時工作生活在解放橋。“從繁華的上海來到了濟南,盡管解放橋很有名,但還是感覺這里好像就是個大路口,僅僅就是寬闊。”馬洪芳說,在解放橋住了幾年以后,馬洪芳所在的山東建筑大學在邢村立交橋附近建了新校區。“那時候從市區到學校,每天早晨去下午回心里就打怵,很不方便。”馬洪芳回憶說,那時候路的兩側都是村莊、樹木,路口多,沒有紅綠燈,也沒有隔離帶,連斑馬線都少見。“如今的馬路都像是景觀大道,兩邊高樓林立,寫字樓眾多,奧體中心、濟南CBD、大型商業綜合體拔地而起,整個城市的形象變得非常地不一樣。”馬洪芳說。她還說,她現在住在燕山立交橋附近,從燕子山上經常往東邊看,看到很有名的“金箍棒”,每天看著它不斷長高,感覺馬上就可以完成入住,這種實實在在的感覺更讓她感覺到濟南的變化。

  2016年,因為工作原因,馬洪芳又調去了長清的齊魯工業大學工作。“二環南高架的全線貫通切實感受到了交通的便利。”馬洪芳說。因為工作和生活的變動,馬洪芳也算濟南發展的見證者。“我作為一個老師,培養了很多的學生,包括山東建筑大學的畢業生,他們也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建設者,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是濟南發展的參與者。”

  作為一個老家不是濟南的濟南人,馬洪芳非常期待也祝福這座城市發展地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這樣我就更有信心邀請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同學朋友來我們泉城,品我們的泉水大碗茶,賞我們的泉景,看我們有名的趵突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慧麗 攝影記者 陳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