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7日,“聊文化、悅旅‘城’”聊城文化和旅游融媒體采風活動舉行。來自中央網絡媒體,國內知名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山東省重點新聞單位及聊城市屬新聞媒體的記者、編輯40余人,到東昌府區、臨清、莘縣、陽谷、東阿、茌平等縣市區特色景點采風,體驗聊城的運河文化、紅色文化、水滸文化、養生文化、工業文化、鄉村文化等,深入了解近年來聊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亮點與變化。

9月24日上午,“聊文化,悅旅‘城’”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媒體采風團一行來到了位于大運河西岸的山陜會館,參觀了會館的古建筑群,領略積淀270余年歷史的文化氛圍。

“山陜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擴修,形成現今之規模,是山西、陜西商人為祀神明、聯鄉誼集資合建的一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筑群。。。。。。”,采風團一邊聽解說員講解,一邊感受古典建筑的博大精深。在景區,記者發現,整個建筑群大到建筑布局、擺件,小到楹聯、紋飾、雕刻,處處都有講究,處處“暗藏玄機”。
其中,三大殿兩側配殿臺階兩邊欄板上的怪體字,吸引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只見每個字的筆畫都被設計為七排橫劃,方方正正,大家直呼“不認識”。經過“懂行”的提示,把每一筆畫拉直,就好辨認了,原來,這八個大字,北邊寫的是“福自天來”,南邊寫的是“天下太平”。

據了解,大運河流經聊城,許多山西、陜西的商人順著運河來這一帶經商、停留,于是商人們集資修建了這座山陜會館。商人們的活躍也帶來了文化、娛樂的需求,他們經常聚在一起活動,聽戲便成了必備的娛樂項目,像秦腔、梆子、京劇等劇種交相上演,這也就促進了聊城本地藝術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

山陜會館不僅是漕運時代商人們互相交流、祭祀水神、供奉關帝的場所,它更是大運河留給聊城重要的文物古跡,是大運河聊城段輝煌歷史的縮影,會館內一座座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石碑就是最好的見證。據會館內所藏的嘉慶二十二年碑刻記載,會館興建之時,捐銀的商號有363家,道光二十五年,增至366家,可見歷史上這一帶的商人之多、繁榮之貌。
如今的山陜會館,古建筑分布錯落有致,關帝殿、中獻殿、鐘鼓樓,雕梁畫棟、古樸的裝飾中透著華麗。院內兩顆500多年歷史的國槐樹,守護這座會館自始至終。置身館內,眼前一石一木、一磚一瓦,仿佛都在訴說古人的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