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古色古香的小劇場里,品一口香濃的好茶,嗑一個葵花籽,面前的小舞臺上,身穿大褂的民間藝人,說段逗樂眾人的相聲,這樣的場景對于許多市民而言,或許除了德云社之外,也盼望著能在家門口出現吧。隨著“振興夜經濟”口號的提出,或許這樣的文化生活將不再只停留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濟寧,晚飯后走進劇院,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濟寧人所接受。

每月一兩場音樂會
上座率超乎想象
7月24日晚,運河音樂廳,一場令不少濟寧漫迷們期待的音樂會緩緩拉開序幕。耳熟能詳的《菊次郎的夏天》主題曲《夏天》,在日本著名鋼琴家二建勇氣靈巧的手指間,伴隨著黑白琴鍵“歡快”的響徹音樂廳,給漫迷們帶來了一場難得一見的視聽盛宴。
“這首曲子大家幾乎都熟悉,但多數只是通過電視、音樂軟件聽過,現場聆聽相信對很多人而言都是第一次。”市民李玲回憶起那天的“觀后感”,諸如《哈爾的移動城堡》、《風之谷》、《天空之城》等一眾宮崎駿電影的主題曲或選曲仍讓她記憶猶新。而不少觀眾對于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會更是感嘆時間過得太快,“這樣的視聽享受,希望以后還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寧劇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這場演出的火爆程度可以說超出了想象,“演出前一周,在貓眼、齊魯藝票通等網絡售票平臺上,音樂會的門票就幾乎賣出去了80%,到演出當晚,上座率可以用爆滿來形容。”公司相關負責人張經理介紹。
隨著市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為此,濟寧劇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與市內外的文藝演出機構對接,幾乎每個月都能在運河音樂廳開辦1-2場音樂會,“多的時候甚至每周末都能有一場音樂會。”張經理介紹,隨著市民的夜生活越來越豐富,走進音樂廳聽一場音樂會,正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文化生活習慣。再加上公司每場音樂會都會推出40元左右的惠民票,也能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從過去習慣性的“要票”到如今開始愿意“買票”。
兩劇院差異化運營
市民過足曲藝癮
10月16日晚,“經典之聲”歌劇、音樂劇經典歌曲演唱會也將在運河音樂廳如期唱響。張經理說,這場演唱會的門票銷售情況也比較樂觀,“圍繞音樂會、演唱會,我們推出了‘樂響濟寧·共圓夢想’這一品牌,與濟寧市音樂家協會聯合,除了每月我們邀請一場音樂會之外,濟寧市音樂家協會也幾乎每月都在音樂廳舉辦一場音樂會。”
像鋼琴、古箏、二胡、提琴、薩克斯、架子鼓等古今中外樂器,幾乎都會頻繁出現在音樂廳的舞臺上,不僅讓正在學習這些樂器的青少年們有了更好的現場學習機會,也讓許多對藝術有追求的市民過足了音樂癮。
為了與音樂廳形成差異化運營,聲遠舞臺則在近年來主打兒童劇和曲藝,隨著濟寧藝術劇院、濟寧雜技團等本土院團推出了一系列原創經典兒童劇,這幾年濟寧市民已經漸漸培養出了帶孩子走進劇場,通過觀看兒童劇達到寓教于樂目的文化生活習慣,“我們也趁熱打鐵,又從外地引進了多部經典兒童劇。”張經理說。
此外,正像今年國慶長假期間,聲遠舞臺舉辦的一系列經典豫劇展演一樣,通過與城區多個街道社區合作,向轄區內熱愛曲藝的老年人免費發票,吸引了許多中老年人也在養成走進劇場的習慣,“長假期間,每場豫劇演出的上座率大概能達到80%。”雖然這些演出都在夜間舉辦,但仍有許多戲迷票友從城區的東南西北趕來,“足以看出市民對夜間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多么旺盛。”

夜經濟帶來新動力
濟寧“園子”撐下去
通過過去多年的市場培養,濟寧的多個劇院可以說終于迎來了市場的反哺,包括2016年公司推出的“惠民卡”,如今辦卡人數也馬上就要突破1000人。而相比之下,一些民間的演藝小團體,也在期盼著通過夜間經濟的振興,來讓自己有更充足的生存空間,曲興社就是其中之一。
6年前,喜愛傳統曲藝的王峰和幾個有同樣喜好的年輕人一起,成立了曲興社,他們雖然都有自己的事業,但仍堅持在閑暇時間學相聲、練曲藝,不少人還自費進行。漸成規模之后,他們在南池公園開始了公益演出相聲專場,每周六晚上“雷打不動”,而且還因為成立之初的高人氣,被幾間城區的茶館請去演出。
6年過去了,王峰發現,來看演出的人始終還是那一批,“市場反響平淡,讓我們中間有的人堅持不下去了。”漸漸的,除了偶爾的商演之外,多數時候他們只在南池公園進行公益演出,茶館也因為承擔不起相應的演出費用,不再請他們去說相聲。“好在我們剩下的還都能靠著熱愛堅持著,今年我光去北京學習相聲就去了四五趟,花了好幾萬。”
最近,曲興社與一家媒體合作,將最近的兩場演出搬上了直播平臺,每場的觀看人數高達1.5萬人次,這也讓大家又重新看到了希望,“咱濟寧古時候就有‘曲鄉藝海’的美名,現如今大家生活好了,更應該愿意進劇院看演出才對。”所以,王峰和曲興社的其他成員,也都對夜間經濟的振興有著很高的期盼,在他們看來,豐富多樣的夜間經濟活動也必然會刺激演藝市場,“我們不指望能賺錢,只要能收支平衡,讓熱愛傳統藝術的年輕人有動力支撐下去就好。”
振興夜經濟
曲藝迎好機遇
其實,曲興社能堅持6年,背后離不開濟寧市曲藝家協會的大力支持。協會的常務主席劉勇告訴記者,在濟寧要想養這樣一個“園子”其實很難。
“園子”是曲藝人的行話,泛指相聲、曲藝的小劇場等。劉勇說,目前國內最成功的小劇場無疑就是德云社,但其他地市幾乎難以出現同類的民間機構,“王峰他們也都去北京、天津取過經,但收效甚微。”他直言,就連此前在西安人氣頗高的青曲社,今年也正式并入了西安藝術集團,成為了集團的一個下屬單位,更名為“西安曲藝團”。
“說實話,曲興社這幫孩子憑著愛好堅持6年,累計演出600余場,已經實屬不易。”所以這幾年,劉勇除了四處幫他們拉贊助之外,也在積極對接,希望將曲興社的演出列入到文化惠民的項目中,“年輕人能自發組織學習傳統曲藝的精神,本就難能可貴,要讓他們有了生存空間,才能把這份熱愛堅持下去。”
如今隨著濟寧正式出臺文件,大力振興夜間經濟,劉勇認為,這對于民間的傳統曲藝社團而言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咱們現在有了景區、有了劇院,文化硬件可以說是省內領先,那么老百姓對文化軟件的需求自然也會不斷提高。”在他看來,不久的將來,晚上吃完晚飯,坐在小劇場里沏壺好茶,端上一盤瓜子,悠閑地聽曲興社的民間藝人們說上一場精彩的相聲,將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習慣。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