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鏘,咚咚鏘,咚咚鏘……” ,23日,記者從海陽市委宣傳部獲悉, 近日,海陽市盤石店鎮馬格莊村的村委大院里響起了熟悉的秧歌鑼鼓聲,村里幾個“老藝人”輪番上陣,敲鑼打鼓,場面好生熱鬧。這場散發著古老韻味的海陽大秧歌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眾——河北衡水學院的師生們。

  “聽說河北衡水學院的師生們要來我們村學習秧歌,這不一大早我們就放下手里的農活來這兒準備迎接。”去年,馬格莊村的秧歌隊成員和河北衡水學院師生們結緣,馬上要見到“老朋友”了,這些平均年紀70多歲的“老藝人們”有些興奮,還有些緊張。

  從城市到農村,從寬敞大路到鄉間小路,當大巴車開進馬格莊村的時候,車上的同學們也是充滿期待,“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一個很樸實的小山村,排練的秧歌卻名震四方。”想要急切學習秧歌的同學們可是有備而來,他們自帶著道具,趕忙到村委大院集合。

  “去年接觸了海陽大秧歌,發現里面有很多的角色需要用到道具,回到學校后我們便根據記憶自己動手制作了擔子、貨郎架等,用于平時學生的匯報表演,雖然不太像,但充分體現了我們對海陽大秧歌的研究和喜愛。”帶隊老師李道春說。

  據悉,去年學生來此學習后,海陽大秧歌便成了河北衡水學院新的特色舞種,并先后參加了學校的晚會和運動會的開幕式表演,得到了校領導的認可和同學們的喜愛,于是他們此次便又帶著新一批60余名學生前來求學,“海陽大秧歌文化博大精深,希望這群同學們能像他們去年來的學長學姐一樣,通過這三天的學習,充分了解海陽文化,感受海陽大秧歌的魅力。”

  在“老藝人們”的介紹及指導下,學生們迅速選定了自己喜愛的角色,“我們幾個男生跳得比較高,我們就選花鼓吧。”“我在學校扇子舞得比較好,我就選耍扇子吧。”“上次校運動會我看過學姐表演的貨郎,非常喜歡這個角色,我就選貨郎吧。”選定角色后,同學們被分成各個小組,由村里之前扮演這個角色的“老藝人”分別進行授課。

  “貨郎最重要的就是步子,要采用半蹲式的行步,扇子出去時,眼神也要跟著扇子一起行走,跟上鼓點,踩上步伐,才能扭得起勁,扭得好看。”這面老師教得認真,那邊學生們學得起勁,不到半天功夫,便可以跳出一些神韻。

  為了使同學們更好地融入到角色中,負責村里秧歌隊裝扮的“化妝師”也忙活起來給同學們上妝,粉紅色的油彩打底,再配以各式顏色的臉部細節描畫,讓同學們既興奮又好奇,“這個臉紅撲撲,像是個大蘋果。”“你看我這個樂大夫還長出胡子啦,以前從來沒有嘗試過。”“你們的都漂亮,看看我這個丑婆的,感覺老師一給扮上,就突然融入了角色中了。”帶著臉上的妝容,學生們跳得更起勁了,跟隨著鼓點,舞動著身體,將舞蹈與秧歌充分結合,展現出新的魅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順高通訊員 姜雅靜于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