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縣剪紙是棗莊市嶧城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東漢時期,具有鮮明的地方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在棗莊市嶧城區南關小學,有個剪紙藝術博物館,10個展區、150余幅作品在這里展出,讓這里的學生們在課余生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10月23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南關小學內的剪紙博物館,看到一幅幅掛放在墻上的精美剪紙作品讓記者十分驚訝。校長王統偉介紹,剪紙一直是他們學校的一項特色校本課程,今年6月份正式建成了這個展館,分為56個民族大團結、運河支隊、嶧縣特色等10個展區,收錄作品150余幅,既有老師的作品,也有學生的作品。“剪紙能陶冶孩子們的情操,讓他們能坐得住,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還能起到紅色教育、老嶧縣傳統文化教育的左右,這是在剪紙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在交談中,王統偉提到的做多一個詞就是“潛移默化”,他希望能在娛樂中讓剪紙藝術傳承和發揚下去。為此,每周學校都會有兩節特色課程,學生們可自愿報名,參加到剪紙藝術社團中來。

  馮雪從1999年就來到南關小學任教,博物館里的很多作品都和她息息相關,從小她就認為剪紙是一項很“神奇”的技藝。“小時候家里貼的窗花,就一張紙一會就能剪出好多花來,多有意思。”馮雪告訴記者,2008年自己參加了街道上組織的民間藝術傳承與發展培訓班,從此便“著了魔”般愛上了剪紙,為了一幅作品熬上一夜也是常有的事情,而把這項技能傳授給學生們是她的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同時她還是非遺項目嶧縣剪紙傳承人,“我覺得只要小孩喜歡,不管他動手能力強弱,我都會用心教他。”馮雪說。

  在馮雪從南關小學調任至北關小學后,馮雪把剪紙社團又開到了北關小學,從折疊技巧到鐫刻與鏤刻再到疏密留白等,每一項技能她都悉心教給孩子,“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歡剪紙,能把這項傳統技藝給傳承、發揚下去。”馮雪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秦政 通訊員 孫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