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月20日)上午,

  濟南一名女子,

  因服用頭孢類藥物后飲酒,

  后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

  記者在醫院了解到,

  女子三十歲左右,

  被送醫搶救前,曾服用多種藥物,

  其中含有頭孢類藥物,

  服藥后,女子飲酒引發身體不適,

  女子的朋友帶來了女子服用后剩下的藥物,

  種類較多,較雜,

  醫生表示,所幸女子被送來時意識尚清醒,

  這可能跟女子飲用的酒度數不高有關,

  在醫院,女子接受了洗胃,

  脫離生命危險后,留院觀察,

  話說,女子為什么服藥后又飲酒呢,

  尤其是服用了頭孢類藥物后,

  一名女子的朋友稱,

  女子平時精神壓力較大,

  各種因素疊加導致女子一時想不開,

  所幸,搶救及時

  女子才沒有發生意外,

  醫生提醒,

  頭孢類藥物與酒同服,

  酒精無法代謝,

  輕則致人惡心嘔吐,重則危及生命!

  頭孢+酒,一個連醫生都犯的致命錯誤

  今年五月份,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鋒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了自己酒后吃頭孢發生休克的經歷。文章迅速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

  驚險30分,撿回一條命

  凌鋒撰文描述,去年12月7日早上6點,她和往常一樣起床,早餐吃了泡飯、咖啡牛奶和橙汁。當時她身上的皮脂腺囊腫破了,走路磨得有些疼,就隨手拿了自己常用的抗生素“頭孢呋辛酯”,根據說明書吃了一片(0.5克)。沒想到,服下還不到兩分鐘,凌鋒就雙手發癢,幾十秒后嘴也開始癢,并順著咽部向下蔓延。

  “不好,一定是藥物過敏反應!”凌鋒立刻打開抽屜找地塞米松,沒有,只找到一支用于治療急性哮喘的“萬托林”噴霧劑,可以在發生憋氣時使用,于是她裝進口袋就往樓下走。司機小董早已在樓下等她,6點42分,凌鋒坐進副駕駛,“去醫院”。

  在車上,凌鋒拿著手機想給醫院打電話,但人昏昏沉沉的,視線越來越模糊,還沒等找出電話號碼,手機就掉了,人失去了意識。小董看到凌鋒頭歪向一邊,不停地大喘粗氣,問話也不應答,馬上加大油門,向醫院狂奔。

  7點零5分,車開到宣武醫院急診科,小董向護士站大喊:“快!快!凌鋒主任昏迷了!”。此時,凌鋒滿身大汗,衣服早已濕透,四肢冰冷,全身軟綿綿地癱坐在輪椅上,頭因沒有力氣支撐,來回晃動,處于昏迷狀態。醫生一邊測血壓和脈搏,一邊問:“什么情況?”小董掏出手機打算詢問凌鋒家人,這才發現家人早已將凌鋒吃的頭孢呋辛酯包裝照片發來。醫生馬上明白了,立刻靜脈注射腎上腺素、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和葡萄糖酸鈣。沒過多久,凌鋒恍惚聽到周圍嘈雜的聲音,但是睜不開眼睛,沒力氣回應。當時體征監測顯示,心電圖正常,超聲心動圖下腔靜脈充盈不良,幾乎無血……直到搶救十幾分鐘后,凌鋒才蘇醒過來,血壓只有60/30毫米汞柱。從上車昏迷到“回到人間”,整個驚險的過程只有30 分鐘左右。隨后,凌鋒轉到監護病房,血壓慢慢升至120/70毫米汞柱,次日早上平安出院。

  經過一劫,險象環生,凌鋒反思,這個頭孢常吃,為什么這次如此危險?只記得前一天晚上喝了半杯紅酒,會不會跟酒有關?于是,凌鋒查找相關資料,發現喝酒前后不能服用頭孢,否則可能發生“雙硫侖樣反應”,出現四肢無力、眩暈等癥狀,嚴重的會血壓下降、呼吸抑制、休克,危及生命。

  圖片來自生命時報

  凌鋒說,以前不太了解雙硫侖樣反應,自己是醫生都如此,那普通人很可能也不了解,容易出意外?!拔野炎约旱慕洑v寫出來,給大家提個醒,別重蹈我的復轍。如今酒的消費量非常大,工作應酬、親友聚會免不了喝幾杯助興,建議大家一定別過度,尤其是喝酒前后一周千萬別吃頭孢類抗生素。”

  雙硫侖也叫戒酒硫,它本是一種橡膠的催化劑,由于可抑制乙醛脫氫酶,使酒精在體內的降解受阻,即使少量飲用也可引起酒精中毒反應,因此在臨床用于戒酒。

  喝酒前后一周,

  千萬別吃頭孢類抗生素!

  “吃藥不飲酒”應當與“飲酒不開車”一樣,

  應該成為人人都知道的安全常識。

  轉給你關心的人!